
兩年前,國務院批準《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將關中—天水經濟區打造成為“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天水作為經濟區唯一的陜西省以外的城市,發展由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天,是2009年6月10日。
兩年后,2011年4月8日,全省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工作會議在天水召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指出,要立足于把天水、慶陽、平涼、隴南4市整體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推動我省東部地區加快發展。
重大的歷史使命,重大的歷史機遇,重大的現實挑戰。
在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的引領下,天水雄心勃勃,信心滿滿。兩年間,他們不斷站上新坐標,擔負新使命,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以時不我待的跨越激情,書寫著壯麗的新篇章。
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實施,對于加快天水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助推了我省的“東翼”騰飛
“金字招牌,政策紅利!”一談起關中—天水經濟區對天水的影響,天水市關中—天水經濟區辦公室副主任裴根福這樣形容。
這兩年,借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東風,天水相繼成為國家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改革發展實驗區。
除此之外,去年,天水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晉升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晉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在這么短時間,天水能如此史無前例地從各個層面集中躋身‘國家隊’,毫無疑問,這意味著國家支持力度的加大。”裴根福說。
今非昔比的天水,再一次用實踐表明,國家每一次重大戰略的實施,都會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在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的帶動下,長期以來制約天水發展的交通瓶頸,更是得到了率先破解。天水緊鑼密鼓地打造起了區域綜合運輸交通樞紐。
兩年前,天水境內只有一條高速公路,這條路連接市區和麥積區,只有13公里,開車7分鐘便可跑完。
如今,繼寶天高速、天定高速相繼竣工后,連接這兩條路的寶天高速天水市區過境段8月底也將貫通。自此,天水市東西方向高速公路徹底打通,還實現了西安與蘭州的緊密對接。
告別了“東西不暢”,“南北不通”的尷尬局面也將作古。天水—十堰高速公路今年即將建設,原本在“十二五”爭取立項的天水—平涼高速公路,也借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實施,列入了國家前期高速規劃網。
天水成為了國家級公路運輸樞紐。
交通瓶頸一旦打破,便成了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不但將天水高效地融入了“大關中”,還加強著天水與隴東南城市的區域經濟合作,助推著我省“東翼”騰飛。
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實施,為天水乃至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增添了新動力
機遇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喜悅和輕松,也有糾結和沉重。
相比關中六市一區,天水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較慢。怎樣才能搭上關中—天水經濟區這一機遇,推動天水跨越發展?
天水是我省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擁有一批以研發能力強、制造水平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同行業前列的骨干企業,培育和發展了“星火”機床等一批國家級名牌產品。
重新審視自己,天水市委、市政府給出了堅定的回答,“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重點產業的發展,天水就是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建成西北先進制造業基地。
天水開始用超乎尋常的大手筆,推動傳統的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化。目前,總投資36億元的天水華天電子科技產業園和總投資20億元的星火機床工業園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總投資21億元的長城電工天水電工電器產業園項目也已啟動實施。
人們印象中的天水工業“變臉”了。炎炎夏日,在天水市經濟開發區社棠工業園區,天水星火機床工業園嶄新的廠房已具雛形。公司副總經理蔣保權告訴記者,“我們雖然已躋身全國重型機床前三強,但現在老廠區最大起重能力只有50噸,有些超大型、超重型的機床生產不了,年底這一新園區建成后,起重能力能達到160噸,星火發展空間便‘上不封頂’了。”借此,星火人打造起了國內一流、國際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數控機床制造企業。
依托這些產業園,天水市還探索從發展“吃配經濟”入手,培育地方配套企業,產業集群之路開始加速啟動。
星火公司現在有一批零部件,不得不在外地配套,比如在陜西,至少有30家做協作配套的企業。
如今的星火工業園中,一大項目便是配套園區。蔣保權說,這就是利用星火的影響力,在天水培育機床制造的產業鏈條,進而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天水乃至甘肅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為振興裝備制造業,天水市更是下足了工夫。去年,天水市決定,每年拿出1000萬元,用于裝備制造業技改項目和貸款貼息。
繼去年“花”落華天后,今年,星火拿到了這筆資金。蔣保權感慨地對記者說,對于財政緊張的天水,能破天荒地一次性給企業這么一大筆錢,真讓人感動。“不提這,光天水市拿出上千畝地進行工業建設,便體現了政府對工業的支持力度和長遠眼光,這要是搞房地產,那會是多少錢?”
在抓工業的同時,天水也沒有“放棄”農業,而是通過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想辦法讓傳統的農業更好地振興起來。
天水,“花牛蘋果”聞名遐邇。但多年來,卻沒有形成規模效益。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今年,天水市啟動了花牛蘋果商貿城、北山生態產業示范園和南山花牛蘋果產業園項目,組建“天水花牛蘋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的龍頭項目,使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高效化轉移,悄然融入了市場化的進程。
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實施,使天水跳出了自身“小圈子”,與慶陽、平涼、隴南聯起手來,整體融入“大關中”
關中連天水,天水連關中。
然而多年來,天水卻沒有這樣大開大闔的發展思路,一直蜷縮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沒有睥睨天下的視野,更沒有伸展騰挪的空間。
關中—天水經濟區,讓天水打破了發展的封閉格局,他們熱誠與關中兄弟市區加強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互利共贏的“牽手”效應迅即顯現。
現在,天水市與中國西電集團(西安電力機械制造集團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西電集團將以新設一家有限責任公司的方式,經營長城電工器材廠原有的生產性資產,并在天水市建設國際一流水平的銅鎢合金研發和生產基地。
關中地區集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吸引著天水工業企業紛紛向關中地區“借腦”,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借著與西安交大、西安理工大學的合作,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研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逆變控制系統”,5月在甘肅省第一家順利通過“金太陽”認證。拿下這一國內可再生能源行業內最高端的通行證,使這家傳統企業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開放度有多大,天水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
天水市企業開始“搶灘”關中,一展身手。去年年底,天水華天的全資子公司——華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正式投產。“今年,這家公司的產值就能達到1.5億元以上,成了公司新的增長點。”華天公司副總經理薛延童說。
天水的旅游,也借著西安這個旅游大都市,打造起“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步入了一個新天地。
截至5月底,今年來伏羲廟參觀的游客人數達23萬人,比去年同比增長了30%。“這主要是因為陜西游客多了。現在西安、寶雞等地來的客人,由原來的兩成,占到了“半壁江山”。”伏羲廟景區導游許鳳告訴記者。
合作之門正在一扇一扇打開。“當前,區域間或區域內協調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一大趨勢。區域的發展競爭也由單個城市、單個省份的競爭合作,走向城市群、經濟區的競爭合作。”省政協副主席、天水市委書記張景輝說,但是,按去年年底的數據計算,天水市在整個關中—天水經濟區的份額只有4.43%。鑒于此,天水是省委區域發展戰略中“兩翼齊飛”、“東翼”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次核心城市,而平涼、慶陽和隴南在經濟區內是輻射帶動區,天水一定要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區域發展戰略,連接平涼、慶陽和隴南,共賦東翼騰飛的宏偉篇章。
聯結隴東南,天水又開始了新的跨越。
融入大關中,天水必將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