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012年選調生暨年輕干部培養工作
座談會發言摘登

在座談會上,部分選調生圍繞如何盡快適應角色轉變、扎根基層開展工作,結合自身實際,暢談了在基層工作的心得體會和今后打算。現摘要刊登如下:

顧進展(2010年選調生,秦州區太京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鄉鎮作為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工作對象直接面對的是基層群眾,工作方式很重要。在基層工作,要能夠放下架子,敢當“小學生”,將基層當做一所新的大學,向基層干部學習,向基層群眾學習。要明晰工作思路,堅持做到以下四點:一要跟緊拍子,圍繞上級部門開展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謀劃全局;二要帶好隊伍,務必要管理好所帶的駐村干部以及村干部;三要多出點子,在工作中把握好各方面關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到事半功倍;四是要干出樣子,鄉鎮在最基層,面臨著省、市、縣區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各項惠農政策落實的檢查以及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等多項工作,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利用好上級的各項政策,做到工作面上開花、點上結果,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努力打造各項特色亮點工作,切實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裴志陽(2010年選調生,麥積區元龍鎮黨委副書記):在兩年多的基層實踐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新時期黨員干部要讓老百姓滿意,就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的努力:首先要敬畏人民不忘本。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制定出臺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群眾需求為第一動力,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真正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其次要尊重自然不蠻干。對自然的尊重,表達了我們對于生命根基的敬重和對于客觀規律的尊重,并在此基礎上力爭對自然趨利避害、互惠共生。在實踐中,我們應秉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則去做任何工作,尤其在我們西部地區,生態脆弱、資源緊缺,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三要堅持學習不落伍。要善于總結自己和身邊人以往的工作與生活,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要經常與領導、同事、群眾相互交流和學習。要想做好農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調動起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沒有他們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是很難做下去的。在近年來的鄉鎮工作中,針對不同的村干部類型,我學習和總結出了調動村干部工作積極性的方法,即“獎勵法”、“激將法”、“跟班法”、“冷落法”等等,效果很好。四要追逐理想不停步。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更要牢固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工作之余,多閱讀和學習一些黨史和黨刊,從革命先烈和優秀黨員的事跡中獲得力量和智慧。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侵擾,在踏實工作、一心為民中提高黨性修養、陶冶情操、擴展視野,把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內化為堅定信念。

郎福資(2011年選調生,麥積區馬跑泉鎮黨委副書記):在近一年的基層工作時間里,主要有以下收獲和感受。一是入戶溝通,建立感情,獲得信任。入戶談心是鄉鎮工作的一大法寶,鄉鎮干部需要通過入戶談心和老百姓建立感情,進而獲得老百姓的信任。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也是維系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基礎。二是保護群眾的切身利益是化解矛盾的關鍵。群眾上訪的原因也大都是因為自己的利益收到侵害或者沒有得到滿足。這時候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平衡他們的利益,或者平衡他們的心理。三要多看多聽、多讀多思。在基層工作,要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多看多聽,不僅要讀新的政策、制度,更新知識,而且也要不斷的更新思想,掌握第一手資料,為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郭順利(2012年選調生,天水市教育局科員):我覺得既然選擇作為一名選調生,就一定要摒棄“鍍金”的心理,謙虛謹慎,勤勤懇懇,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在基層,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來,戒驕戒躁,端正態度,懷著一顆感恩心,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要盡快完成從學生到基層干部的角色轉變,轉變觀念和視角,轉變行為習慣,轉變學習方式,學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盡快適應基層工作環境。要做好在基層吃苦耐勞的準備,真正地把身子沉入基層、沉入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少抱怨、敢吃苦、不算計、肯擔當”,踏踏實實做人做事,多向基層干部學習、向農民群眾學習,將自己的所學用到實處。

劉 婧(2012年選調生,秦州區東關街道辦事處科員):通過在街道社區短短一兩個月的切身經歷,我認真學習,虛心請教,深入社區,了解民情,盡快熟悉工作,對基層工作有了一定感悟。作為一名選調生,首先要轉變思想,調整好心態,在工作中要不斷進行自我調節和反思,不僅要以高于普通干部的標準要求自己,同時要俯下身子,踏踏實實地開展工作,真正融入基層、服務基層。二要謙虛謹慎,不斷學習。要向書本學習、多向同事學習、多向群眾學習、多向實踐學習,為更好的開展工作、服務好群眾打下基礎。三要腳踏實地,積極工作。到基層去是一個“煉金”機會,煉金而非鍍金,要杜絕去基層“鍍金”的功利觀念和把基層當作“跳板”的投機思想,認真把握和珍惜基層工作的機會,安心基層,積極主動開展各項工作,真切感知民情民意民聲,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