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天水漢唐藝術苑里,農民工藝師正在創作作品。史靜靜 攝

甘肅天水漢唐藝術苑里,農民工藝師正在創作作品。史靜靜 攝
中新網天水4月14日電 (史靜靜)雖然是地道的甘肅天水一位農民,但王寶貴當初絕沒有想到,今后的工作會天天和藝術創作打交道,并把傳承發揚麥積山石窟文化當做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
王寶貴有一張典型西北漢子的臉龐,黝黑的皮膚留下風吹日曬后的“高原紅”。王寶貴因為自小鐘情藝術,每天苦練美術基本功底,“干完農活一有時間就找各種美術書籍潛心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王寶貴進入天水漢唐藝術苑工作。該苑致力于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的開發。麥積山石窟、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窟內雕塑大至16米,最小不到10厘米,以精美的泥塑聞名于世。王寶貴每天的工作就是臨摹后創作麥積山石窟的歷代泥塑。
王寶貴的工作并不輕松,僅普通一個泥塑成形需要七八天的時間,每件作品都要經過制坯、焙燒、打磨、拋光、修復、上色等多道復雜工序才能生成色彩艷麗的的手工彩陶。“尤其制坯時都不敢眨眼,生怕破壞了作品”。修復陶品時更要反復精心修改細節,“睡覺都在琢磨怎么能更使一個小沙彌嘴角會心的微笑,一個飛天侍女飛揚的衣角創作出來更生動。”
即使創作完一個作品“累到彎不起腰”,王寶貴還是對石窟文化用情很深,他說,“一天不做就手癢癢,想盡可能多的把麥積山石窟塑像臨摹創作出來。”如今,出生農民的王寶貴儼然成為一個石窟文化的“傳承者”。
王寶貴的同仁,“農村娃”王利軍十分了解王寶貴的對石窟的“深情”。他們都是天水石窟文化的守護者。王利軍本身是美術生,之所以選擇回到家鄉從事石窟雕塑藝術,他說,因為家鄉是千年古城,歷史悠久且文物古跡眾多,有興趣鉆研麥積山、大地灣等泥塑、彩陶復制品。“希望通過個人的力量努力發揚麥積山石窟文化”。
而對于在泥塑作品中專門負責拋光工序的董存珍來說,最開心的是聽到游客參觀時贊不絕口的夸獎,“尤其是國外游人看見作品時露出驚嘆的神情,心中特別自豪”。
現今,由眾多農民藝術家創作的精美作品多次贏得國內外藝術大獎。談及今后的夢想,這些石窟文化的守護者們紛紛表示,他們會一直堅守下去,讓麥積山石窟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