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天水7月10日電(王浩成) 7月9日下午,第五屆全國網絡媒體甘肅行采訪團來到天水伏羲廟,參觀這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水伏羲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后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據史載,伏羲結網罟、教佃漁、造工具、興農耕、制嫁娶、正姓氏、造書契、畫八卦,功績卓著。在歷史上位列三皇之首、五帝之先,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文明的創始人。天水是伏羲誕生之地。
伏羲廟于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國伏羲氏廟宇中規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時代最久遠,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廟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明清時期先后經過九次維修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錯落有致、布局嚴謹的古建筑群。伏羲廟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筑藝術風格,先天、太極兩座大殿是我國明代木構架建筑的精品,殿內天花彩繪先天河圖八卦及六十四卦,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據了解,伏羲的祭祀活動有公祭、民祭兩種形式。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的生日,天水都要舉行民間盛大的祭祀活動。農歷五月十三日,相傳是龍的生日,甘肅省政府每年舉辦公祭伏羲大典,屆時海內外華夏子孫、國外友人紛紛來到天水朝圣祭祖,旅游觀光。

在參觀中,天水的悠久歷史,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令采訪團成員嘆為觀止。古老文化的發祥,無疑是歷史給予后人的饋贈,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則是身處當下的人們的責任。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訪團行走天水的時候,天上下起了蒙蒙細雨,似乎顛覆了人們對甘肅省“土黃色”的固有印象。細雨將伏羲廟本有的綠意點染得更為濃郁,寂靜的氛圍使人仿佛走入了江南古廟,如癡如醉,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