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4米海拔的差距,1837公里的距離——上海和天水兩個相隔遙遠的城市,卻在10月通過音樂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10月30日晚上,天水市的光明劇院里人聲鼎沸,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和甘肅省天水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師生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這是上海兩座院校結束為期3天的支教后,雙方進行的精彩教學交流音樂會。
首創音樂支教模式
石春軒子是華東師大的青年教師,這是她第一次來到大西北支教。穿著天藍色禮服候場時,竟涌出參加國內外大賽時也未有過的緊張,因為她記得帶隊的上外賢達藝術教育系主任文曙光的話:“這不僅是你的第一次,對孩子們來說,觀摩來自上海的高水準表演也是第一次。”登臺亮相后,雖然她看不清黑壓壓的臺下,但卻清楚地聽到孩子們的贊嘆:“石老師今天好漂亮!”——一周建立起來的親密感頓時讓緊張煙消云散。
第一次不僅僅是對師生而言,“去西部進行音樂支教,這在華東地區是第一次。我們是首創”,華東師大音樂系主任高曉東說,“此次支教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推動沿海發達地區音樂教育資源與西部地區的互動交流,開闊音樂教師培養事業,提升當地師資水平。”
去年,這兩座院校的團隊就曾遠赴甘肅平涼進行支教,高曉東說:“今年的支教活動較去年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去年只是去了平涼師范,今年我們的老師直接進入中小學的音樂課堂進行示范教學。”
副市長開車送老師
“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在天水的甘泉中學里,華東師大音樂系的李茉老師正在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上示范課。在李老師的生動教學下,學生們快樂地參與進來,七年級1班的趙遇興小朋友,原本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敢大聲說,課后卻響亮地告訴記者:“學到可多了!”
孩子們不知道,就在前兩天,李老師還因航班取消被困機場,面臨趕不上課的尷尬;他們更不知道,天水市副市長徐慶宏在機場同李老師偶遇后,得知對方前來支教,二話沒說,幫忙開車和提行李,一路將李老師帶到天水的課堂上。
但是在好客的天水人看來,這不算什么——“能有大城市的高等院校來這里指導音樂教學,帶來了新理念、新方法,為未來工作傳經送寶,我們也深受感動。”天水市常務副市長郭奇若介紹,古都天水向來重視藝術教育,人口僅占全省1/8,藝術類特長生卻接近一半。這次的“音樂支教”,雙方可謂一拍即合。
良性互動雙方受益
這次的支教隊伍中還有一部分華東師大與上外賢達的優秀學生。“我們認為,支教不是單方面的,而應是一次良性的互動。我們向西部輸送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而當地的孩子們也在用他們的勤奮好學激勵我們的學生。”文曙光這樣解釋說。
這一點,兩次參與支教的老師張薇也深有感觸,在她的鋼琴課上,她看到了對知識如饑似渴的學生,“孩子們很淳樸,也很好學。拿著或許不那么好的手機努力將課堂上的所有細節拍攝記錄下來。我們的學生來到這里看到這些同學的表現,他們也會有思考、有進步”。
“下一步計劃將研究生實踐基地建在天水,這是華東師大在西北的第一個研究生教學實踐基地,天水的相關領導和專家將被聘為我們來實踐的碩士生導師,把合作擴展到各個基層,更接地氣、更常態化。”華東師大音樂系黨總支書記盧波透露,“希望我們能對西北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更多貢獻。”本報記者金久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