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的決心 鐵的手腕 鐵的紀律 |
——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項目辦強化工程質量管理紀實 |
唐龍基 王篤寬 李志潔 |

(施工現場 配圖:天水在線)
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甘肅段徽縣至天水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福州至銀川高速公路橫向的連接線,也是我省東南出口的一條重要高速公路。路線全長189公里,同步建設連接線35公里,概算投資206.21億元。項目于2011年12月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底建成通車。為了把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甘肅段項目打造成精品工程,項目辦堅持不懈強化管理,多措并舉加強監督,嚴明紀律加大獎懲力度,推動了建設項目質量的持續穩步提升。

(施工現場 配圖:天水在線)
鐵的決心打造精品工程
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地處我省隴南山區,路線大部沿溝壑、河道布設,且經過多處滑坡、崩塌、堆積等不良地質路段和多個地質斷裂帶,地質情況復雜,施工難度大。為了確保項目質量,項目辦以明確責任為突破口,深入開展了質量提升活動。
項目推行了業主代表責任制,將全線26個土建項目部和8個監理部劃分為9個業主代表責任區,又將后續開工的路面、房建、綠化工程劃分為9個業主代表責任區。由各業主代表對現場進行管理,及時掌握工地動態,現場解決問題,強化了對施工、監理單位的聯系、監督和管理。同時,項目辦堅持每天晚上召開成縣、徽縣、西和及業主代表工作站四地視頻例會,聽取業主代表的工作匯報,及時研究解決施工現場出現的問題,安排部署后續工作,做到了日清日結。
為了做到項目質量全程可控,項目辦重點加強了質量監督檢查。按照施工階段提前分析控制要點,項目辦組織駐地高監和技術負責人召開工藝研討會,制定了專項施工質量控制措施,向全項目進行了統一宣貫。到目前,項目辦已對梁板預制、鋼筋綁扎、臺背回填、隧道隱蔽工程、路面基層施工等下發了專項指導書,并以此作為現場質量控制的主要依據。除業主代表加強日常巡查外,中心試驗室提高了檢查驗收頻率。項目辦還分階段開展質量“回頭看”活動,每季度對已完成的路基、橋梁、隧道等工程進行全面排查,重點檢查混凝土強度、幾何尺寸、三背回填、路基壓實度、漿砌工程質量,對發現的問題隱患進行及時整改。

(施工現場 配圖:天水在線)
鐵的手腕全程控制質量
為了確保工程質量,項目辦全面推行了標準化管理,健全完善了標準化管理體系,編制下發了成套標準化工藝指南,重點推行了場站建設標準化、施工工藝標準化和管理行為標準化。
在場站建設標準化方面,項目辦實行了“三集中”制度,就是混凝土集中拌和、混凝土構件集中預制、鋼筋集中加工,實行工廠化生產。為了落實好這項制度,項目辦根據各標段的實際情況,對場站布置規劃、場內功能分區、生產流程等進行了嚴格審查,對不符合工廠化生產條件的場地進行了集中整改,使施工現場達到了建設標準。
在人員設備和材料管理方面,為了確保人員到位和施工設備到位,項目辦實行了“三項準入”制度,即實行進場人員、施工設備、施工原材料嚴格準入。同時,項目辦按照工期節點的要求,定期對進場人員和施工設備到位率和穩定率進行了核查,加大了關鍵設備進場督查,重點落實了隧道施工、樁基施工和鋼筋加工等關鍵設備的到位情況,并對其使用情況進行了跟蹤核查。為加強原材料的源頭控制,項目辦對鋼筋和水泥等14種大宗材料進行了社會公開聯合招標,將招標情況進行了公示。項目辦對供應商進行動態監管,實行了嚴格的材料留樣比對制度,對各廠商的產品通過中心試驗室進行嚴格試驗,修建了“材料留樣室”,建立了信譽臺賬,確保進場材料質量可靠和責任可追究。
在施工工藝方面,項目辦安裝了“黑匣子”,對拌合參數進行了完整記錄,鋼筋加工采用了數控設備,樁基墩柱施工采用了滾焊機進行鋼筋籠加工,梁板骨架鋼筋采用了數控彎曲機、定位模架和高強砂漿墊塊工藝,在梁板預應力施工中推行了梳編穿束、智能張拉、真空輔助壓漿等工藝。在隧道工程中,引進了多臂鑿巖臺車、濕噴機等新設備。在路基填筑中,認真分析各類路基填料的特點,全線配置振動羊角碾,采用網格法上土、掛線控制層厚、每三層對路基邊線進行放樣等措施施工,明確了填筑工藝和輔助檢測手段,中心試驗室每三層一檢,并在壓路機上安裝了GPS定位系統,對碾壓遍數和壓實質量進行了監控。項目辦還實施了工藝改進、工法創新和合理化建議獎勵辦法,鼓勵參建單位和個人提出有利于質量控制的新工藝新辦法,工藝工法一經采用,對單位和個人均給予相應獎勵。

(施工現場 配圖:天水在線)
鐵的紀律消除質量隱患
項目辦全面推行了質量責任登記卡制度,由現場技術員、現場監理、業主代表三方聯合簽訂責任卡,對“三背”“六部”、上路馬道、填方路基邊坡部位進行統計并建立臺賬和照片檔案,實施全過程監控。對質量通病,在廣泛總結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項目辦認真總結歸納,專門編制了《質量缺陷防控手冊》,分通用、橋梁、路基、隧道等4部分對質量通病的表現形式、危害程度、防控措施和管控環節進行了詳細闡述,為質量通病的防控治理供了重要遵循。在橋梁施工中,加強鋼筋加工、模板安裝、保護層厚度控制和預應力質量的現場監控,對濕接縫、鉸縫等各類節點受力部位的現場施工進行了嚴格控制,確保了各類受力筋的連接質量和混凝土的澆筑質量,保證了結構穩定。在隧道工程中,加強對開挖斷面、初支厚度、拱架連接、拱架間距、錨桿數量和尺寸角度、二襯厚度、中心水溝的質量控制,規范了仰拱施工工藝。在防護排水設施的現場管理上,通過對工程幾何尺寸、施工工藝、內在質量等進行經常化的現場破體檢查,強化了質量監督。在路面基層施工中,從混合料級配和水泥劑量、運輸、攤鋪、碾壓、養生等各環節進行工藝控制,并對路面施工過程中積水和離析病害進行了及時處治。
項目辦認真實施了優質優價獎罰管理辦法、路面工程質量提升獎罰辦法和交工驗收質量缺陷追究辦法。每季度末由項目辦組織對各合同段質量情況進行量化打分,所有評判均依據中心試驗室的抽檢數據加權計算得分,按評比結果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或處罰。項目辦貫徹質量缺陷“零容忍”的理念,建立了對質量問題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追究的制度,加大了工程質量獎懲力度。按照《質量評比實施辦法》和《施工管理獎罰細則辦法》,針對質量缺陷的種類和性質,對質量問題進行追查追究,對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處罰,對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返工處理。對監理的管理方面,項目辦明確了駐地高級監理、現場監理和施工單位、現場實體質量之間的獎罰連帶關系,當實體質量出現問題時,相關責任監理人員一同承擔連帶責任;施工單位和現場監理受到處罰或獎勵時,對駐地高監本人按20%比例連帶。項目辦還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監理人員“面部識別系統”考勤,將出勤率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鉤,加強了動態管理,每月出勤25天以上的監理人員方可進行計量。目前,項目辦已組織各類綜合和專項督查32次,整改返工400余處,有效提升了工程項目質量。

(施工現場 配圖:天水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