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中華情》總導演郭霽紅
題詞祝賀天水在線開通十五周年

天高地寬 水滴石穿 祝賀天水在線開通十五周年 《中華情》郭霽紅 2014年12月25日
郭霽紅,甘肅天水人,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中華情》總導演、制片人;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委員;獲得中國電視文藝最高獎“星光獎”一等獎;國家對外宣傳“彩虹獎”特等獎。連續(xù)七年擔任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總導演,開創(chuàng)了“全息山水景觀晚會”的電視導演手法,2010年捧得第43屆美國休斯頓國際電影節(jié)最高獎項:最佳作品、最佳導演金像獎(著名華人導演李安1992年獲此獎),曾參加四屆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編導組工作,三屆元旦晚會總導演,策劃執(zhí)導首屆海外華人華僑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奧地利金色大廳新春晚會、北京奧運會吉祥物長城發(fā)布晚會、海峽論壇開幕式晚會、東盟博覽會閉幕式等大型活動和晚會,被媒體譽為“中國新生代電視導演的先鋒派代表人物”,獲得2010年中國網絡人氣明星獎。
郭霽紅:讓世界矚目的中國女人

導語: 她,曾連續(xù)四年擔任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助理導演、副導演;她,于1996年擔任中國首屆海外華人華僑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祝福你,中國》總導演;她,從2005年起,三次擔任央視全球現(xiàn)場直播元旦雙語晚會總導演;她,自2004年起,連續(xù)七年擔任央視全球現(xiàn)場直播中秋雙語晚會總導演……
她,倚借強烈震撼的視覺藝術和唯美細膩的個人風格,開創(chuàng)了“全息山水景觀晚會”的電視導演手法;她,運用時尚現(xiàn)代的導演格調,打開了中國電視文藝對外傳播的新局面;她,用文藝晚會向世界展示了當代中國的嶄新形象,并捧得休斯頓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高獎……
她,就是中國首位新生代電視文藝女導演、央視綜藝欄目《中華情》的總導演兼制片人——郭霽紅。

新聞之夢因“二胡”轉向文編
從讀小學到報考大學,郭霽紅從未想到,自己的將來會跟電視沾上邊。
郭霽紅出生于西北的書香門第。父親是教歷史的,母親則是搞文科教育的。在郭霽紅幼時的記憶里,“家里到處都是書”。在這樣書卷氣濃厚的家庭里長大的郭霽紅從小就喜歡文學,熱愛寫東西,而且讀初中時,還獲得了全市作文比賽一等獎。考慮到自己的文學功底比較不錯,讀高中面對文理分班,郭霽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
“我小時候的志向是想當一名女記者,我覺得女記者挺神氣的。”郭霽紅說,做一名女記者是她從小的志向。而且,在那個年代,新聞專業(yè)也是文科里的三大熱門專業(yè)之一。后來,高考填報志愿,她毫不猶豫地填報了新聞系。然而,一項偶然的特長,卻讓她的人生軌道偏離了記者,偏向了導演。
上小學時我們的學習不是很緊張,可以選擇一個特長,我學了二胡,還參加了學校的文藝宣傳隊”,郭霽紅想都沒想到,就是這二胡的特長,讓她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
“當時高考報志愿時,我報的是新聞專業(yè),可在蘭州高考選錄面試的時候呢,面試老師看我材料里報的是新聞系,還會拉二胡,老師就說,‘你文筆不錯又會拉二胡,就轉學文編吧!’我說,‘文編是干嘛的?’他說,就是文藝編導。因為當時文藝廣播比電視影響力要大,在當時的條件下,電視是個稀有物品,所以廣播是最普及的,當時中央廣播電臺影響最大。廣播里像廣播劇、電影錄音剪輯,還有音樂欣賞等這些鑒賞性的文章都是文藝編導寫的。聽老師這么一說,我就把志愿從新聞系改為了文藝系。”談到當年報考志愿,郭霽紅說:“選擇文藝編導這個專業(yè)確實有些偶然,但是能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并有所成就,還是離不開扎實的文學功底,以及發(fā)自內心的對文學、藝術、歷史的熱愛。”
其實,還在郭霽紅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就對廣播員滿懷羨慕。“那時走在去學校的路上,每天早上六點半,大喇叭里都會傳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jié)目》那熟悉、清晰、渾厚、響亮的聲音。”那個時候她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能去廣播電臺當個主持人,就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了。“畢竟,如果到時候畢業(yè)了進不了電視臺,去廣播電臺也是很不錯的選擇。”郭霽紅說。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中國廣播業(yè)的疲憊衰退時期,也是電視業(yè)的速崛騰飛時期。郭霽紅以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從北廣畢業(yè)。迎接她的,是無數(shù)次大型文藝晚會的歷練以及在央視漫長的等待,等待著蓄積勃發(fā)。
央視2014春晚,總導演團隊實行公開競聘機制。2013年7月,當外界猜測“誰將執(zhí)導2014央視春晚”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之時,郭霽紅首當其沖,成為全民拿來PK馮小剛的頭號人物。其實,早在24年前,也就是1989年,郭霽紅就已經開始近距離接觸春晚了。只不過那時尚未畢業(yè)尚顯青澀的她,還游走在場面調度、燈光舞臺的設置等微小的環(huán)節(jié)之中。

(《天水在線》網友們:新年好!在京城寒冷的長風中,時常想起麥積溫煦的微笑,祝家鄉(xiāng)親人們幸福安康。 CCTV《中華情》總導演郭霽紅 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
從輔佐“春晚”到掌舵“秋晚”
對于當時以總成績第一名的成績從北廣順利畢業(yè)的郭霽紅來說,被分配到中央電視臺文藝部工作,是理想的選擇,但是當她的大學同學在地方臺拿起指揮棒“進入狀態(tài)”,成為大型晚會的總導演時,頗為要強的郭霽紅,還依然是春晚導演組的副導演。
這樣的日子讓風華正茂滿懷理想滿腔激情的郭霽紅有些心浮氣躁。然而,就在此時,她的人生又出現(xiàn)了拐點。
“那時我遇到了臺里的一位資深導演,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電視是一項實踐性累積性的工作,耐性和韌勁很重要,不要攀比,平臺不一樣。”郭霽紅一邊琢磨著導演對她說的話,一邊慢慢沉下心來苦練基本功,從攝像到編輯,從文字到策劃,她讓自己像海綿一樣,竭盡全力心無旁騖地從實踐中吸收積累豐富的電視編導技巧。
1991年,郭霽紅和畢福劍搭檔做春晚副導演。作為當時春晚僅有的兩名副導演,他倆成為總導演們的左膀右臂。
做了兩年春晚副導演的郭霽紅,恰逢1992年央視四套國際頻道開播。由于當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在祖國大地上邁開穩(wěn)健的步伐,外加通信技術尚不成熟,當時的四套信號覆蓋率很低,在國內幾乎看不到,即使是在當時重點覆蓋的香港和臺灣,也只有少數(shù)地區(qū)可以收看到。不僅如此,由于新頻道開播,急缺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用郭霽紅的話講,就是“連找個人派出去采訪都難”。然而,就是這樣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條件,當時的郭霽紅果斷放棄機會眾多的文藝部而毅然決然地來到央視四套,成為央視四套國際頻道文藝節(jié)目的執(zhí)牛耳者。
1993年3月,中央電視臺在廈門舉辦了首屆“海峽之春演唱會”,郭霽紅出任總導演,在廈門現(xiàn)場直播國際頻道第一臺文藝晚會《海峽之春——兩岸歌會》。這次獨立執(zhí)導,既讓該晚會榮獲第八屆國家電視文藝“星光”提名獎,也開啟了她電視事業(yè)的全新起點。
中央電視臺做大型直播晚會,除了像奧運會、世博會這類的非常態(tài)節(jié)目,每年固定不變的,就是春節(jié)晚會和半年之后的中秋晚會。“元旦晚會也每年都做,但并不并機直播,而且播出時間也偏后。一套覆蓋國內的綜合頻道和四套覆蓋全球的中文國際頻道以及九套英語國際頻道,一四九這三個頻道并機直播的晚會,只有春晚和秋晚。”郭霽紅說,2004年,受領導委派,她開始指導秋晚工作。
“我一直記得導師的教誨。記得一次作業(yè)寫一篇散文并進行配樂錄制,我寫的文章情感細膩,辭藻比較華麗,后來導師對我說,辭藻的堆砌是很空洞的,你可以用華麗的辭藻,但應該服務于你表達的思想。好的散文應該歸納出一些哲理的東西,看完后讓人有一種感悟和啟迪,文章應該有一個‘魂’。所以直到今天,我在做文藝晚會時總不會忘記這個‘魂’字。”在被問及做節(jié)目的心得時,郭霽紅提到了這個至今影響著她的“魂”字。也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初次接手秋晚的郭霽紅清楚地意識到,與春晚相隔半年的秋晚,不能做成“小春晚”。
“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晚會就是一個小春晚,是春晚的附屬晚會,用來公布評選出的春晚上最好看的歌舞節(jié)目相聲小品之類,春晚和元宵晚會是配套的。而中秋晚會,有它獨特的個性和存在的必要。”郭霽紅說,中秋節(jié)需要的是團聚的氣氛,但并不一定非得千里迢迢萬里迢迢回家圍坐一桌。“中秋節(jié)是一個溫情的節(jié)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因此,晚會的氛圍特別重要,同時濃濃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愁便于聯(lián)絡海外華人華僑的情感。”
因為做過春晚副導演,郭霽紅非常清楚指導晚會的思路以及整個晚會的運作和操縱過程,這讓她對秋晚承載的意義以及節(jié)目的目標觀眾認識深刻。“除了明確地意識到秋晚區(qū)別于春晚外,我還要考慮晚會的目標觀眾。”郭霽紅說,負責秋晚的央視四套,其目標受眾群就是海外的華人華僑,以及喜歡中國想要了解中國的外國人。
要讓外國了解中國的現(xiàn)狀,就要把真實的中國反映給外國觀眾。當然,秋晚是一四九并機直播的,因此,也要考慮占相當大比重的中國觀眾。經過縝密的思慮,郭霽紅決定將現(xiàn)場搬出演播室,用文藝的方式讓大家目睹真實的中國。“不能讓觀眾有虛假的感覺,就必須現(xiàn)場的歌舞融入真實的山水景觀景象中。”
2004年9月28日,上海黃浦江畔,央視2004年中秋晚會——“浦江月•中華情”大型直播晚會的主會場,像一艘蓄勢待發(fā)的大船,停靠在黃浦江邊,和浦東的摩天大樓交相輝映。月圓之夜,海內外的流行巨星和杰出華人華僑歡聚在明珠塔下,形成世界華人真情相融的中秋大聚會。
由郭霽紅執(zhí)導的“浦江月•中華情”這場全球直播的中秋晚會,在成功吸引世界目光的同時,開始將中國晚會逐漸推向世界舞臺的巔峰。
從春晚到秋晚再到元旦晚會,從副導演到總導演,央視各類節(jié)慶的大型晚會她都曾執(zhí)導過,但在全國所有文藝演出的導演中,也只有郭霽紅把晚會帶到了國際電影節(jié)上,并且拿到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高獎項。

把中國晚會推向世界舞臺
美國當?shù)貢r間2010年4月17日24時,已經在觀眾席中靜坐著等待了4個多小時的郭霽紅,一襲紅裙登上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的領獎臺。她作為總導演策劃、執(zhí)導的《宜春月•中華情——2009中央電視臺中秋中英文雙語晚會》一舉奪得第43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雷米金像獎最佳作品和最佳導演兩座金像。這個獎項是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跨越電影、電視、新媒體分類的頂級獎項。華人導演李安曾獲此獎。 “宜春月•中華情”是唯一獲得這一殊榮的電視作品。
然而,這已是她第三次登上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領獎。2006年和2007年,郭霽紅任總導演執(zhí)導策劃的《江城月•中華情》和《海峽月•中華情》分別獲得第39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電視文藝類最高獎白金獎和第40屆的評審團最佳導演獎。
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成立于1961年,是北美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具有評選性質的三大電影節(jié)之一,也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科恩兄弟等世界著名導演的作品首次獲獎的電影節(jié),被譽為“明星導演誕生地”。
第43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共有來自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作品參賽,其中電視作品1500多部,世界許多知名媒體如BBC、NBC、CNN以及法、德、日、韓等國的電視機構都參加了角逐。提到“中華情”的三次獲獎,評審團一致認為:“該晚會以令人驚嘆的浩大場面、令人贊嘆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打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現(xiàn)場效果。”“歷年‘秋晚’獲獎晚會都反映出其電視技術的日臻純熟,本屆晚會以杰出的創(chuàng)意水平將中國古典文化與中國式的建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更加具有藝術的感染力,是一部了不起的大制作。” 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主席亨特•托德在接受采訪時說,“每次看《中華情》,一開場就能抓住人的眼球,而且每一臺節(jié)目都有令人贊嘆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
郭霽紅導演的《中華情》系列節(jié)目,不僅讓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的評審團感到很意外,更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最早,他們并不相信這樣大型的文藝晚會是現(xiàn)場直播,認為至少要錄制兩次才能最后剪接。評審最初看到《江城月•中華情》時,除了得知中國有個中央電視臺,更被以黃鶴樓作為背景的歌舞所震撼。
評委們問郭霽紅,“你們造這樣一個樓,得花多少錢啊?”郭霽紅告訴他們,“這是中國很有名的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中國古代就有,我們只是在前面搭了一個水池。”
這種全方位、全信息,巧妙利用實景演出的晚會正是郭霽紅開創(chuàng)的“全息山水景觀晚會”。
郭霽紅說,其實《中華情》系列晚會的成功,除了為全球觀眾呈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詩畫意境外,還得益于中國大量的電視晚會觀眾群體。“這些年,中國電視文藝在世界上是非常尖端的,中國晚會的制作量是全世界最大的,”郭霽紅說,“美國的晚會沒有這么多,他們有頒獎晚會、演唱會、音樂節(jié)等,還有就是在時代廣場的跨年晚會,但是遠遠不如中國的豪華。”
在廈門的《海峽月•中華情》中,郭霽紅動用了航拍、水下拍攝、陸地跟拍,甚至在電視畫面的呈現(xiàn)上運用了虛擬技術,搭建了一座從廈門到金門的斜拉大橋連通兩岸。除了在當時廈門的澎湖島國際會展中心設有遙望臺灣的主會場,在鼓浪嶼、臺灣101大廈下設有分會場,甚至還有一個會場直接放到了游輪上。節(jié)目開始時,游輪從鼓浪嶼起航,等到晚會快結束時,游輪到達主會場。
從03年的《中華情》到06年的《中華情——情藝在線》再到10年后的《中華情——音樂版圖》,從走出國門的《中華情——民族音樂會》到唱響世界的《中華情——全球華語音樂至尊晚會》,時間的軌道上記載著《中華情》欄目一路走來所經歷的嘗試與革新。用該欄目組總導演兼制片人郭霽紅的話來說,就是——

(圖為“中華情”總導演郭霽紅為天水在線題詞:“天水在線” 將中華文明傳向世界 “中華情”總導演 郭霽紅 2007.5.29)
常換常新才能長青
2003年,是中國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當無數(shù)中國人勇敢地站出來,齊心協(xié)力抗擊非典的時候,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悄悄推出了一個后來名噪全球的新欄目——《中華情》。
在SARS彌漫籠罩的陰云里,人們壓抑已久的內心太渴望激昂明快的曲調了。而這個為了實現(xiàn)聯(lián)絡各國海外華僑情感而創(chuàng)制的新欄目,在它的負責人郭霽紅眼里,卻升華出了更為深刻的哲思:“音樂,直接而富有感染力,它能有效地表達情感,它易于大眾理解接受,它真實記載了歷史和心情。于是,我們一開始先全球范圍內征歌,征集鄉(xiāng)情友情愛情為主題的歌曲。征了四千四百多首后,接著評出來六十多首優(yōu)秀歌曲,為了增加音樂與聽眾的心理契合度,我們把新歌分為幾期與老歌曲揉在一起,穿插著播放出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系列,為了聯(lián)絡感情,我們在國外,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每年都去演出,給當?shù)氐挠^眾演出,在國內各個不同的城市做演出,也是普及文化歷史與民風民俗。”
在開播晚會中,《中華情》首次大面積、異型拼裝使用LED、等離子地板、動感CG視頻畫面、PIGI燈,以及高清晰電視設備錄制技術,使舞美、燈光、音響、特效、現(xiàn)場顯示等五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與融合。
《中華情》一炮打響后,郭霽紅看到了高標準給欄目帶來的“好處”。在隨后舉辦的系列晚會中,《中華情》延續(xù)了“高精尖”的做法。
作為央視國際頻道推出的首個面向全球華人的國際性大型歌會,《中華情》在舞臺設計、舞美燈光及演出各方面都是采用當時國際最一流的技術和設備。比如演唱會中的水銀反射燈是國內演唱會首用的,它能制造出神奇而美麗的光暈效果。郭霽紅說,在設計師的精心設計下,燈、光、影、景能夠營造出千變萬化的意境。
2006年1月30日,隨著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全面改版,原先以歌會為主的《中華情》被融入了新的元素。
改版后推出的《中華情》分為兩大板塊,即60分鐘的常規(guī)欄目—《中華情—情藝在線》與90分鐘的特別節(jié)目—《中華情》晚會,以“3+1”的方式,每周六晚10點通過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向全球播出。前者是一檔全新的以音樂為主的綜藝節(jié)目,采用音樂競賽的形式,將歌曲、才藝表演、游戲、互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在一起;節(jié)目在演播室錄制,由主持人吳宗憲與嘉賓及現(xiàn)場觀眾互動的方式完成;后者則依然保持《中華情》原有大型全球華語原創(chuàng)歌曲演唱會的形式,精粹展示內地、臺灣、香港、澳門等全球華語音樂雅歌勁曲,在傳播音樂的同時,也把當?shù)氐奈幕⒁魳贰r尚、民族風俗等傳播到世界各地。
憑借“高精尖”,出世不久的《中華情》旋即在國內掀起了全球華語音樂狂飆。上海、廣州、南昌、武漢、蘭州、泰安、濰坊、江蘇同里、西寧格爾木、浙江永康、廣西南寧等地紛紛留下了《中華情》的“身影”。在獲得眾多國內電視觀眾認同的同時,《中華情》也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的關注。
2005年1月,郭霽紅攜劇組趕赴世界音樂之都——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在著名的金色大廳舉辦了“中華情•2005海外新年音樂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10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而且300多站票也賣出,演員三次返場,觀眾依依不舍。
“《中華情》的定位就是要做全球華語音樂至尊晚會,為全球華語音樂的展示和創(chuàng)造提供最大、最有實力的平臺,要創(chuàng)央視流行音樂的國際品牌,為此,節(jié)目將繼續(xù)吸收國外先進時尚的創(chuàng)作元素,繼續(xù)突出國際化、高端化、精品化、大型化;常態(tài)節(jié)目方面,將不斷根據(jù)觀眾反饋調整節(jié)目元素與環(huán)節(jié),打造在央視其他頻道、其他欄目看不到的綜藝節(jié)目。”郭霽紅說。
2009年2月9日晚21時許,在建的央視新臺址園區(qū)文化中心發(fā)生特大火災事故,大火持續(xù)六小時,此事故系由燃放煙花引起。郭霽紅透露,“2010年以后,臺里就出了項新規(guī)定,考慮到焰火、踩踏等的高危因素,所有的露天晚會都必須回演播室做。因此,我們創(chuàng)新出來《中華情•音樂版圖》這個音樂節(jié)目。”郭霽紅解釋道:“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音樂。每個地方的音樂都特色鮮明,無論是曲調還是樂器。我們以音樂為線索把中國的版圖給勾勒出來,就形成了音樂版圖。例如內蒙的民歌,云南的民歌等等。我們這種音樂節(jié)目,線索就是以當?shù)氐奈镔|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當?shù)氐泥l(xiāng)音鄉(xiāng)情鏈接海內外同根同源的民族情結,展示城市、鄉(xiāng)鎮(zhèn)的特色文化、民風民俗,在主持人的引領下與觀眾互動表演。
談及對《中華情》欄目的未來期待,郭霽紅略有羞澀地說:“人家國外的很多欄目像紅白歌會,一做就有六七十年,而我們中華情剛做了十年多,還是一個小少年,我們希望它能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綜藝晚會品牌。”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水立方內頻出奇跡。奪得兩枚金牌的“跳水女皇”郭晶晶公開直言她對水立方的喜愛。“從試衣間出來,我赤著腳忐忑地走出試衣間,然而,當我落腳的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石頭竟然是軟的,而且有溫度!”作為水立方的中方女設計師,王敏成就了世界建筑史的奇跡。然而,作為全息山水景觀晚會的創(chuàng)立者,郭霽紅成就了世界電視文藝史上的奇跡。

(圖為CCTV《中華情》總導演郭霽紅在天水南宅子留影)
給時間留下溫暖的記憶
凡是看過郭霽紅執(zhí)導的“中華情”晚會的,都會對這位女導演產生獨家且刻骨銘心的記憶。她用電視呈現(xiàn)出來的詩情畫意唯美大氣,讓諸多觀者內心泛起波瀾。
水,是郭霽紅執(zhí)導晚會中的常見意象。她喜歡在秋晚的舞臺上,裝點上一片韻味十足的平湖秋月。“用水有三個原因。第一,晚上的水就像是一面鏡子,它把同樣的燈光舞美量,增加了一倍,這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就是水波紋可以搖曳顫動,把本來靜止的畫面變成有動感的畫面,非常有韻律,讓人看著心里很滋潤。還有就是,中秋晚會時很重要的是要表現(xiàn)月亮,這樣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兩個月亮就像朋友一樣天地對話,會給人一種內心溫暖的感覺。”絕大多數(shù)的導演都能想到前兩個原因,可卻不容易想到第三個。正是因為此,他們永遠都是大多數(shù),他們成不了唯一。
“春節(jié)晚會是在中央電視臺的大演播室里舉辦,所有的錄制設備都是事先安裝好的。而中秋晚會的直播現(xiàn)場卻完全是在露天環(huán)境下,直播窗口開在外地,電視轉播和燈光音響等設備全部都需要臨時安裝,無數(shù)條電纜線路就在成千上萬的觀眾腳下,但凡有一點兒考慮不周,后果不堪設想……誰能想象開播十幾個小時之前,我還披頭散發(fā),像頭發(fā)怒的獅子一樣全場咆哮?”郭霽紅說,經歷過兩次晚會直播的小坎坷(一是“浦江月•中華情”時,上海徒有其名的臺風,分裂了一次圓滿的直播;一是1995年底在美國洛杉磯的帕薩迪納劇場,“海外華人華僑春晚”直播設備出了問題),工作中的她,只能廢寢忘食,全身心投入。“雖然苦得跟驢一樣,但是內心非常滿足。”郭霽紅笑著說。
生活中的郭霽紅是個柔情似水時尚愛美的“小女人”,她喜歡浪漫情調,喜歡布置家居,喜歡種花植草,喜歡外出旅游……和她攀談,你總能感受到一顆未泯的童心,天真爛漫的表情,明媚的笑容,清脆的聲音,讓你并不覺得她已經是一個國際大導演,好像還是一個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的小姑娘。

(圖為CCTV《中華情》總導演郭霽紅在天水南宅子留影 攝于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