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扶貧開發,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
近年來,天水市立足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市情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舉全市之力推進扶貧攻堅行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較2011年增長52.5%,年均增長17.5%;累計減貧68萬人,貧困面由2011年的43.24%縮小到22.03%。
特別是今年8月19日至21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天水市督查調研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天水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王三運提出的“六個再聚焦”(精力、重點、措施、效果、作風、導向再聚焦)及“十靠”(靠富民產業、靠移民搬遷、靠勞務輸出、靠創新方式、靠金融支撐、靠政策扶貧、靠大戶帶動、靠雙聯幫扶、靠教育助推、靠調整結構)的精準扶貧工作要求,大力實施“123456”精準扶貧推進行動計劃,確保了精準扶貧各項任務的落實。
認真貫徹落實督查調研精神:天水市各級黨政組織著眼戰略和全局,深刻認識到精準扶貧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注重進度和質量,下氣力抓好精準扶貧重點措施的推進
督查調研一結束,天水市委書記王銳就及時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議,傳達學習省委書記王三運在天水督查調研精準扶貧工作時的講話精神。
“在全省上下集中精力狠抓精準扶貧、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關鍵時期,省委書記王三運深入天水督查調研精準扶貧工作,精準指出了我市扶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具體要求,充分體現了對天水扶貧攻堅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心,為我們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王銳說。全市各級各部門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行動抓好精準扶貧工作。
在隨后召開的全市精準扶貧“1+17”實施方案落實情況推進會上,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維俊說,當前,全市精準扶貧工作總體進展順利,但與省委、省政府對精準扶貧時間節點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在認識上提高、措施上再強化、力度上再加大,提速加力推進“1+17”精準扶貧方案落實。
11月5日,天水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精準扶貧“1+18”工作落實推進會議,會議強調要確保完成全年精準扶貧目標任務。
同時,天水市健全組織保障機制,建立完善了“市縣有指揮部、鄉鎮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縱向領導機構。健全督查考評機制,成立7個督查組,通過跟蹤督查、隨機抽查、明查暗訪等方式,經常性開展督查活動,確保了精準扶貧措施的有效落實。健全旬月報通報機制,對全市精準扶貧30項支持計劃確定的重點任務實行旬、月報制度,實行排名通報,嚴肅問責,督促各縣區、各部門把精力和時間向精準扶貧工作集中。
發揮駐村工作隊作用:有力助推貧困區域發展,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收到了多元綜合效應
在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大會戰中,天水市貧困山村始終活躍著一支強有力的駐村工作隊。
圍繞“三個全覆蓋”,選優派強駐村工作隊伍。按照優化組合、選優派強的原則,天水市整合各級干部4538名,在10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組織5500名雙聯干部輪流駐村,開展“萬名干部駐村幫扶”活動,做到了“三個全覆蓋”。一是全市選拔了1034名善于做群眾工作、作風扎實、樂于奉獻的科級以上干部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實現了科級以上干部任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全覆蓋。二是市、縣區委組織部門把全市402名大學生村官全部調整到貧困村任職,在大學生村官沒有覆蓋的貧困村,選派了一批鄉鎮優秀大學生干部到村任職,實現了大學生村官或鄉鎮大學生干部駐貧困村全覆蓋。三是市、縣區兩級在農口部門選派了一批技術水平好、業務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著力解決科技服務發展“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了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在貧困村全覆蓋。
突出“五個重點”,推促雙聯扶貧深度融合。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雙聯干部緊扣“1+17”精準扶貧方案,圍繞“八大職責任務”,堅持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目標同向、任務同步、措施同力、落實同調。一是做好精準扶貧的指導員。協助鄉村兩級組織完成14.83萬戶67.78萬貧困人口的建檔立卡工作,制定精準脫貧規劃和年度幫扶計劃,落實“一對一、一對多”幫扶措施,明確脫貧時間表、作戰圖,做到了“一村一規劃、一年一措施,一戶一對策”。二是做好項目實施的協調員。圍繞打造果品、蔬菜、畜牧、勞務四大百億產業目標,不斷加大信息、物資、技術等幫扶力度,加快“一域一業”“一村一品”建設,實現主導產業適宜區域全覆蓋、雙聯產業貧困區域全覆蓋。至目前,全市果品面積348萬畝、蔬菜面積120萬畝、畜禽養殖2338萬頭只,年均勞務輸轉70萬人,達到了貧困區域人均1畝果、川區戶均1棚菜、林緣區戶均5頭畜(羊單位)、戶均輸出1.5個勞務工。三是做好農民群眾的服務員。以實施“八個覆蓋”和落實“五件實事”為重點,加大項目協調實施力度,全市81.3%的農村人口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100%的鄉鎮通了油路,68.6%的行政村硬化了道路;45.5%的農戶建起了新居,農村磚混磚木結構住房比例達到71%;貧困村實現了村民服務中心、衛生室、農家書屋、遠程教育網絡基本覆蓋。四是做好政策法律的宣傳員。充分利用“雙聯行動科普講師團”平臺,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實現了戶均一個種養或務工技術明白人、戶均一個政策法規明白人的目標。五是做好資金使用的監督員。協助村兩委班子把好“選項、申報、審批、實施、發放”五道關口,保證了扶貧項目資金的合法、合理、有效使用。近三年,沒有發生項目實施不規范、惠農政策落實不到位等方面的來信來訪事件。
建立“三個機制”,確保幫扶工作長效運行。各級各部門全力做好駐村幫扶工作隊保障工作,解決干部的后顧之憂,確保了每個隊員“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實”。一是日常管理機制。建立了《考勤管理制度》《工作例會制度》《聯席會議制度》《工作報告制度》《請銷假制度》等,印制了《天水市駐村幫扶工作日志》,要求嚴格落實每項制度,將駐村考勤和工作日志填寫作為考評工作的重要依據。二是考核評價機制。制定駐村幫扶工作考核評價辦法,每年對駐村幫扶工作隊履職情況進行考核評價,作出年度工作鑒定,作為干部提拔使用、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市委明確提出,對圓滿完成“減貧摘帽”任務、實績特別突出的,直接提拔使用,真正發揮考核評價工作的“指揮棒”作用,使駐村干部在工作上有干頭,事業上有盼頭。三是工作保障機制。在落實好省財政安排每個駐村幫扶工作隊經費5000元的同時,市、縣兩級每年為每個駐村幫扶工作隊配套工作經費各1000元。另外,市上為選派的每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補助經費5000元。各聯村單位、鄉鎮和村“兩委”積極協調配合,統籌提供生活和工作條件,按照規定落實交通、伙食補助等費用,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和身體健康,使每個隊員都能安心駐村工作。
全力加快精準扶貧時序進度:大力實施“123456”精準扶貧推進行動計劃,確保精準扶貧各項任務的落實
天水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宋尚有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天水市大力實施“123456”精準扶貧推進行動計劃,確保了精準扶貧各項任務的落實。
天水市編制了“1+18”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和“2表+8圖”作戰方案,啟動實施“123456”精準扶貧推進行動計劃(組建1萬名幫扶工作隊、緊盯“兩個節點”目標任務,精準落實30項支持計劃,堅持“四個到位”精準施策,3年實現55萬貧困人口脫貧,聚焦“六個精準”創建機制),力爭到2017年貧困人口從目前的67.78萬減少到12.78萬,貧困面從22.03%縮小到4.15%。
天水市全力加快精準扶貧時序進度,努力做到“一個提速、四個提前、四個加快”。一個提速:即貧困群眾脫貧步伐要提速,力爭今年全市減貧人口在原計劃18萬人的基礎上再增加5萬人,到今年底貧困人口減少到44.7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6%。四個提前:即農村飲水安全、建制村通暢工程、自然村動力電覆蓋、標準化村衛生室四個精準扶貧項目的完成時限由原計劃的2016年底提前到今年底。四個加快:即加快實施扶貧易地搬遷和財政易地搬遷項目,使符合條件和有搬遷意愿的群眾盡快實現應搬盡搬;加快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項目,爭取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使貧困群眾早日住上安全房;加快實施貧困村全面改薄和幼兒園項目,今年張家川縣千人以上貧困村幼兒園實現全覆蓋,2016年全市千人以上貧困村幼兒園實現全覆蓋,貧困村全面改薄項目按期完成;加快實施“鄉村舞臺”項目,充分利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積極爭取整合項目,2016年實現貧困村“鄉村舞臺”全覆蓋。
堅持扶貧規劃和項目資金整合到縣區、鄉鎮,建立了“財政專項+整合項目+金融信貸+社會幫扶+群眾自籌”多元投入機制,整合資金32億多元,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村項目建設。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到鄉(鎮)村,以路、水、電、房為重點,計劃投資282.45億元用于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堅持幫扶措施和脫貧時限落實到戶,緊扣需求清單,因戶因人施策,細化制訂任務書、作戰圖和時間表,前三年減貧55萬人,后三年每年減貧4.26萬人。堅持工作隊員和工作責任落實到人,組織開展“萬名干部輪流駐村”活動,重點圍繞發展規劃、產業培育、技能培訓、能力提升制定幫扶措施,堅決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天水市嚴格按照“戶申請、村初審、鄉審核、縣區審定”的工作流程,科學制定方案,明確任務重點,整合信貸資源,形成支持合力,專項貸款工作進展順利。截至10月30日,全市共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88955戶43.87億元,占省上下達2015年貸款總額度39億元的112.49%。
市上還探索“政府+銀行+龍頭企業+貧困農戶”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模式,由政府和銀行委托借貸,村干部或鄰里保證,貧困戶以5萬元小額信貸帶資入股,每年享受保底分紅,企業優先安置農戶就業,對農戶免費提供技術服務,有效破解了扶貧信貸資金管理和運作難題。探索扶貧資金與農民自主經營相結合模式,由銀行和村級扶貧互助協會形成借貸關系,村民不需抵押,協會根據農戶產業發展需求,讓其他農戶簽字擔保后即可拿到貸款,打通農村融資“最后一公里”。推行“兩保一孤”特困群體重大疾病保險模式,由政府與保險公司合作,采取團體保單方式,政府每年每人出資80元、國壽配套70元,共同繳納保費承保,為“兩保一孤”等特困人群提供托底醫療保障,有效解決“兩保一孤”特困人群重大疾病或意外傷害后無力承擔醫療費的困難。推行電商精準扶貧模式,順應“互聯網+”發展新趨勢,積極籌建天水眾創空間暨電商中心,構建“市縣有中心、鄉鎮有門店、村村有網點”網絡物流模式。目前建成縣級電子商務平臺7個、鄉鎮電商服務站16個、村級電商服務點50個,發展電子商務企業500多戶,實現電子商務銷售額15億元,農產品銷售額1.5億元,為破解農產品營銷難探索出一條新路子。推行農村教育精準扶貧模式,按照“學生不動、教師動”教育理念,在部分縣區規劃建設教育園區,集中師資力量,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有效破解貧困山區優質師資力量留不住、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短缺、學生上學難、教育成本高等問題。
可以說,天水市自我加壓、主動作為,把中央、省委交給的重要任務和各族群眾最強烈的期盼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出來,以期圓滿完成扶貧攻堅目標任務,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