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市小麥由川到山逐步進入乳熟期,各地小麥長勢良好,豐收在望。自5月中旬以來,市縣區植保部門積極行動,抓住“兩病一蟲”發生為害的關鍵時期,把病蟲害防治作為保糧增收和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深入病蟲害發生重點區域,積極開展技術指導,狠抓各項措施落實,迅速在全市范圍內掀起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高潮,有效控制了各類病蟲害大面積擴散流行,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截止目前,全市完成小麥“兩病一蟲”防治319.8萬畝次,其中防治小麥條銹97.7萬畝次、白粉病139.8萬畝次、麥蚜82.3萬畝次,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康振生院士調查天水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靠實相關責任。為了全面抓好今年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市農業局年初就下發了《關于印發2018年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方案的通知》,對全年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部署。4月上旬,我市遭遇了罕見的低溫冰凍災害,針對凍害過后小麥苗情弱、病蟲害擴散快的形勢,市農業局又緊急下發了《關于做好當前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縣區要認識到病蟲害防控對全年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把防病滅蟲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抓緊抓好,決不能因病蟲為害造成小麥減產。各縣區也相繼制定了防控方案,成立了病蟲害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層層分解任務,靠實防治責任,確保措施落實。

(秦州區2018年無人機防治示范)
二是強化物資供給,確保防治所需。今年省上下達我市各縣區小麥重大病蟲疫情防控補助資金275萬元,主要用于防治藥械采購和技術指導等。3月份以來,各縣區嚴格按照《甘肅省農牧廳關于印發2018年小麥重大病蟲疫情防控實施方案及下達防控補助資金計劃的通知》(甘農牧財發〔2017〕116號)的具體要求,合理規劃資金使用,按要求按比例開展了防控物資的采購,共采購三唑酮、氟環唑、己唑醇、氯氟吡蟲啉、聯苯三唑錫、炔螨特等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約24噸,背負式電動噴霧器836臺,機動噴霧器56臺,手推式大型噴霧器5臺,確保了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小麥條銹病遠程監測預警系統)
三是提升預警能力,加強監測預報。今年,市植保站積極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項目合作,引進“西農云雀”小麥條銹病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分別在秦州區平南鎮、清水縣金集鎮設立了兩個監測點,利用孢子捕捉儀收集條銹病菌孢子,每周定量檢測分析,測算菌源量,結合小氣候儀監測的氣象資料,預測條銹病發病時間和流行程度。同時,市縣區植保部門在全市不同區域設立了66個病蟲害定點監測點和8個抗病蟲動態觀察圃,從早春開始,定期進行監測調查,執行“五日一查報制度”和緊急情況隨時報告制度,及時發布病蟲情報,科學指導防治。5月以來,針對小麥條銹病等病蟲擴散速度加快的趨勢,嚴格執行“三日一查報”制度,嚴密監測預警各類病蟲發生動態,確保不貽誤防治時機。截止目前,市縣區共發布病蟲情報32期1900余份。

(甘谷縣2018年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現場會)
四是廣泛宣傳培訓,強化技術指導。市縣區植保部門通過舉辦培訓班、利用天水市農業局網站、手機短信、明白紙、鄉村板報、病蟲情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普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大力宣傳營造防治氛圍,動員廣大農戶開展小麥病蟲害防治。同時組織植保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普及綠色防控技術,指導合理用藥、科學防治,嚴格落實物資、措施、人員“三到位”,確保各項防治措施落地見效。截至目前,各縣區舉辦培訓班35期,培訓人員2500人次,發放各類宣傳明白紙9000余份。

(秦州區2018年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現場會)
五是創辦示范基點,推廣新型器械。市縣區植保部門按照“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積極推進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今年以來,各縣區組織植保無人機6架,引進各類新型施藥器械20余臺,共創辦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點25個,示范面積80萬畝次,取得了顯著的宣傳效果和帶動作用。

(武山縣2018年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現場會)
六是加強農藥管理,保證用藥質量。各級農藥管理部門認真貫徹部、省、市農資打假會議精神,從保障全市糧食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的高度,對全市農資市場進行了專項監督檢查,市縣區共出動執法人員84人(次),檢查農藥經銷門店546家(次),檢查高毒農藥經營店9家,市農藥管理站對全市擬申報定點經營的25家限用農藥經營店進行了資質審查,通過審查符合資質的有16家,進行農藥質量抽檢20份,市縣級農業行政執法機關查處違法案件8起,有效凈化了全市農藥市場,保證了防治用藥質量。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