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15日,全國農技中心組織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湖北、河南、青海、寧夏、甘肅5省區植保站的11名專家,實地考查調研了我市小麥條銹病冬前發生情況,分析研討了2019年小麥條銹病發生趨勢和防控對策。市農業局副局長史延春及市植保站相關人員陪同考查。

專家組一行深入秦州區平南、天水鎮,甘谷縣八里灣、金山鎮等小麥條銹病秋苗期常發重發區進行了選點調查,田間僅發現單片病葉。今年我市秋苗期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特點:一是發病時間晚。顯病時間在11月6—11日之間,較正常年份推遲15—20天,較去年推遲13天;二是發生范圍廣。全市小麥種植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渭河以南主要發生區域在海拔1600—1800米范圍內,渭河以北主要發生區域在海拔1700—1900米范圍內;三是發生程度輕。發生田塊以單片病葉為主,嚴重度5—10%,是近年來發生最輕的一年。主要原因:一是退麥改種,結構調整,以及冬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措施的全面落實,控制了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程度和流行擴散速度,尤其是近年來加強了對高山晚熟麥區條銹病的中后期防控,有效降低了為核心越夏區提供的菌源量;二是秋播藥劑拌種等措施的落實,推遲了秋苗期條銹病的發病時間,減輕了發生程度。據統計,全市今年完成三唑酮、戊唑醇等藥劑拌種面積122.5萬畝,核心越夏區做到無白粒下種;三是氣候條件不利于條銹病菌安全越夏,7—8月份全市氣溫偏高,降雨偏少,尤其是7月上旬—8月中旬,全市各地平均氣溫為21.7—26.3℃,比歷年同期高1.0—2.5℃,降水比歷年同期偏少3—7成,持續的高溫干旱不利于小麥條銹菌安全越夏和侵染擴散,越夏范圍小。秋播以來,10月各地平均氣溫為8.0—11.3℃,與歷年同期基本持平。降雨量為6.8—13.9毫米,較歷年同期偏少7—9成,降雨量小,結露時段短,不利于小麥條銹病發生。

專家組實地考查調研后,對我市在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天水市近年來在小麥條銹病核心越夏區進行退麥改種,實施結構調整,狠抓秋播藥劑拌種,推廣冬前噴藥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秋苗期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危害,減輕了發生程度,對降低全國小麥條銹病菌越冬菌源基數,全面控制條銹病發生危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專家組結合我市小麥主栽品種抗銹性、當前病害發生情況、未來氣象因素等綜合分析認為,明年我市小麥條銹病將中度發生,渭河以南部分區域及高山晚熟麥區中度偏重發生,發生面積100萬畝左右,流行期將出現在5月中、下旬。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