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成海,男,43歲,中共黨員,秦州區玉泉鎮五里鋪中心小學教師。他懷著對教育教學工作無比的熱愛辛勤耕耘在教書育人第一線,揣著對父母家人無盡的責任全力支撐著家庭的幸福。他孝老愛親,與身患重病的父母和岳父守望相伴,患難與共;對患癌弟弟悉心守護,不離不棄。在弟弟去世后,精心照顧年幼的兩名侄子,對身體殘疾的兄嫂關愛有加,數十年如一日。他用無私的雙手,托起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用一顆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個角落。他用雙肩挑起了作為教師教書育人與作為兒子恪守孝道的雙層責任。他那充滿愛的故事感染了同事和朋友,他的美德激勵了身邊的一大批人,也感召了身邊的許多人,他用無私的愛譜寫了中國傳統美德的華麗篇章。
一、無聲的痛、無言的愛
辛成海一出生就處在一個特殊的家庭,父親是在當了半輩子民辦教師后才轉正的一位普通教師,母親是一名家庭婦女,他上有一個哥哥和三個姐姐,哥哥2歲時患小兒麻痹癥落下病根,不能像正常人那樣生活,用殘疾的雙腿支撐孱弱的身體。下有一個弟弟,童年在清苦與艱辛中度過。上中學后,三個姐姐先后出嫁,兄弟三人在父母的艱辛勞作下艱難度日。1987年,三十多歲的哥哥才與同是殘疾的聾啞人結婚。1991年,好學的他考入天水市第一師范學校,終于為家庭帶來了一線希望。但是,不幸卻在悄無聲息中降臨。1994年,他的母親經醫生診斷,為老年性中風,苦難從這一刻蔓延開來。母親臥病在床無人照顧,弟弟為了養家輟學外出打工,20歲的他在師范學校讀書,離家40多公里,父親在村學一邊教書,一邊照料母親。他心急如焚,既因弟弟為了養家輟學外出打工而愧疚,也為父親日夜勞累而擔心,懂事的他只能在每周五下午放學后趕車到鎮上,再在夜色茫茫中步行10里山路趕回家,幫父親做些家務,照顧患病的母親,為母親換洗衣物,做父親落下的農活。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母親的病卻依然沒有好轉。1995年7月,他好不容易熬到師范畢業,畢業后義不容辭地選擇回家鄉工作,被分配到秦州區牡丹中心小學任教,在教學的同時,繼續承擔起了照顧父母的重任,他每天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既要忙家務,又要忙教學,日子在忙碌中延續……
2003年,父親在教師崗位光榮退休,按常理,父親可以一心一意照顧母親,他也可以抽出時間干一些自己的事,可就在父親退休后的第四年,由于長期勞累,身體日漸消瘦,在一個傍晚出現眼底出血癥狀,孝順的他安頓好母親,又帶著父親去醫院檢查,經醫院確診,父親早已身患糖尿病并已出現并發癥。面對無奈的現實,他挺起肩膀,勇敢面對生活。
從此,他過起了學校、家庭、醫院三點一線的生活。在學校,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用微笑面對每個孩子;回到家,他一會兒照顧母親、一會兒照顧父親;周末,他騎著摩托奔波在家與醫院的路上為父母親取藥。酷熱的夏天,他在山路上奔跑;寒冷的冬天,他仍然騎在摩托車上,雙手凍得瑟瑟發抖,寒來暑往,幾年間,他一直在暮色與黎明中奔跑。
二、即使雪上加霜,也要風雨兼程
有些時候,苦難偏偏鐘愛于與命運抗爭的人。2005年冬天,他的弟弟時常感覺身體疲乏,去醫院檢查后確診為早期肝硬化 ,這對整個家庭來說是極大的打擊,在幾天苦苦的心靈掙扎后,他冷靜了下來,決定隱瞞臥病在床的母親和父親,和弟媳商量該如何救治弟弟,他拿出自己的工資為弟弟的病奔走。期間有來自親人、朋友的誤解,有來自就醫的巨大壓力,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五年。2009年12月,弟弟病情急劇惡化,在醫院就診后,醫生說要進行脾臟切除手術。他咽下了心中所有的痛,四處奔走,向同事、朋友到處借錢,籌集給弟弟治病的錢款。2010年元旦,正當人們沉浸在新年的幸福中時,他卻踏上了去北京為弟弟求醫的道路,他選擇了北京最好的解放軍302醫院,經醫院檢查發現,弟弟腹部有一個疑似腫瘤物的陰影物,但不能確診其性質。第二天,他想辦法找到了我國物理學家錢學森兒媳婦黎力主任醫師所在的解放軍301總醫院消化科,經黎力主任檢查發現,弟弟腹部的陰影物確診為惡性腫瘤,更可怕的是,癌細胞已擴散到腋下淋巴細胞處。他的弟弟不得不回到當地醫院做最后的保守治療。2010年1月,他的弟弟去逝了。
處理完弟弟喪事之后,他沒有氣餒,沒有萎靡不振,依然挺起了肩膀,繼續支撐著一個災難深重的家。弟弟的離去對父母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的父母身體每況愈下。2010年5月,父親時常在不經意間就會暈倒,生命垂危,一次緊急送往急診室后,醫生確診要進行心臟手術,否則,后果不堪設想。2010年6月,他的父親在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做了心臟起搏器置入手術,他沒日沒夜的忙碌了三天。
2011年12月5日傍晚,辛成海的岳父在回家的路上,被麥積區兩個無證駕駛三輪車的小伙子撞倒在路,不省人事。經天醫院檢查,確診為腦震蕩顱內出血,在昏迷狀態下躺了70多天才慢慢好轉,肇事者在照顧了半個月病人之后,在臘月二十三回家過年了。這樣一來,岳父的生活和后續醫療費就只能靠他和妻子承擔。當人們歡度春節時,他卻只能在醫院里照顧病人。岳父出院不久就又去世了。
從發現父親身患糖尿病到現在的十一年里,共住院16次,每一次都是他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由于母親中風多年,加之弟弟的去世,2015年3月,他的母親又永遠離開了他。
三、無論什么來臨,生活總得面對
“無論什么來臨,生活總得面對”,這是辛成海老師的座右銘,也是支撐他走過風風雨雨的精神食糧。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他相繼失去了幾位親人,但他愛心不斷,時至今天,他依然守護著他的父親,關愛著他的殘疾兄嫂,照顧著年幼的侄子。同時,他沒有因家庭而耽誤自己的工作,多年來,他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關心愛護班里的每一個學生,勤奮工作,求實創新,為人師表,所帶學科成績在學區一直名列前茅。他時時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約束自己,勤勤懇懇,團結同事,深受學生家長同事領導的好評,是玉泉學區優秀教師的代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優異的成績,多次獲得各種獎勵,1997年4月被評為秦州區優秀共青團員,1998年7月被評為秦州區優秀班主任,2010年9月獲秦州區園丁獎稱號,2017年12月被秦州區教體局評為“區級骨干教師”,多次被秦州區牡丹鎮玉泉鎮評為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在中國中小學教育學會和天水日報教育周刊等媒體上發表教學論文數篇。

陽光總在風雨后,我們相信,好人一定會有好報,辛成海老師的感人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在他堅強不屈,勇敢面對生活精神的感召和感染下,孝老愛親,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生不息。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