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時光】
打開一扇窗 傳承天水歷史文化
——天水市博物館恢復建館40周年

隋 貼金彩繪樂伎俑

唐 鎏金十一面觀音銅造像

東漢 金掐絲焊珠蟠螭紋帶扣

唐 舞馬陶俑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閔媛
12月3日,天水市博物館舉辦恢復建館40周年成果展。40年光陰似箭,40年滄海桑田,40年萬象更新。天水市博物館已形成了集天水市博物館、伏羲廟、天水民俗博物館(南北宅子)于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綜合性文化遺產單位。天水市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守望者,在傳承中創新,讓博物館更好地記錄歷史、傳承文明、弘揚文化。
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早期秦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佛教石窟藝術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五大文化和民俗文化,曾經在這里寫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
想要讀懂天水,從博物館開始。這里讓城市的歷史變得更加真實。天水市博物館現有各類藏品38989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188件。館藏藏品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青銅器、古舊書畫、古籍善本、古錢幣、現代書畫、雜項、民俗類及伏羲文化類等,時間跨度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及現當代。這些文物將天水的地域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里。博物館利用近千件精美的藏品,300余件輔助展品,通過富有特色的陳列展覽形式,展示天水地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豐富的歷史遺存,使天水市博物館成為傳播天水歷史文化的窗口。
天水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共設一個序廳和六個專題展覽,分別為:“走進天水——天水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序廳”“文化天水——天水通史陳列”“甄陶天工——館藏彩陶陳列”“吉金華光——館藏青銅器陳列”“范金琢玉——館藏耀州窯瓷器陳列”“楮墨流彩——天水市博物館藏邵力子先生捐贈拓片展”“天堂里的歌——隋唐貼金彩繪圍屏石榻特展”等。
序廳是基本陳列的開篇,以“走進天水”為主題,以浮雕墻的形式展示了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早期秦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和佛教石窟藝術五大歷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序廳入口正中設立橫臥式斜面前言,介紹天水的歷史文化和展廳的基本內容。序廳以第一排柱子為界分前后兩部分進行展現。前半部分北面重點反映伏羲文化,南面表現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傳說,后門兩柱間浮雕伏羲女媧交尾圖,南北兩墻用浮雕的形式分別塑造了大地灣文化、早期秦文化、三國文化、佛教石窟藝術文化和民俗文化。南邊通道展示秦安大地灣遺址、甘谷毛家坪遺址、武山傅家門遺址、天水西山坪遺址、天水師趙村遺址、馬家塬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分布情況。北邊通道展現了天水主要的文物景點。
“甄陶天工”館藏彩陶陳列是專題陳列之一,主要展示了甘肅及天水新石器時代文化彩陶。以館藏彩陶為主進行陳列,從大地灣一期文化開始,歷經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到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馬廠類型等,展出了遺留下的豐富燦爛的彩陶藝術珍品。
“吉金華光”館藏青銅器專題陳列主要介紹天水出土的青銅器。這些文物類型多樣、紋飾精美,不僅反映了天水地區古代社會禮制、戰爭和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況,還是研究天水地域文化和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珍貴資料。
“范金琢玉”耀州窯瓷器專題陳列展出了部分館藏耀州窯瓷器,瓷質瑩潤,制作精湛,基本上反映了宋金時期青瓷燒造的藝術成就。
“楮墨流彩”館藏邵力子先生捐贈拓片展主要展出的是:1937年,邵力子先生在馮國瑞先生的力薦下,將收藏的五萬多件圖書、碑帖資料捐贈天水。其中,碑帖拓片現收藏于天水市博物館,內容主要包括交通、佛教、道教、名人墓志和部分著名碑刻等。此次展覽揀選出部分具有較高文化內涵和書法藝術價值的拓片展出,以饗觀眾。
“為城市留存記憶,為文明傳承守望,這是我們的初衷!碧焖胁┪镳^館長李寧民告訴記者,天水市博物館承擔著天水地域內歷史、民俗文物的保管修復、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考古發掘、科學研究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伏羲廟、胡氏古民居(南北宅子)的保護維修、管理利用、旅游資源開發以及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昊伏羲祭典”禮儀的保護傳承等多項工作。
李寧民談到,天水市博物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近些年,天水市博物館積極開展伏羲廟保護維修,為打造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奠定基礎;保護胡氏民居,籌建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創民居建筑保護與利用之先河;保護傳承伏羲祭祀禮儀,實現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諸多舉措不僅讓中華文化傳承發揚,也讓博物館歷久彌新。
文物藏品是博物館存在的前提,也是衡量一座博物館實力的重要標志。本世紀初,天水市博物館開展館藏文物修復工作,2008年,取得了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2011年,取得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資質,2012年,正式成立文物保護修復中心,F已發展成為以青銅器、鐵器、陶器、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為重點,同時也開展玉石器、木質文物的保護修復以及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等。這期間,實施完成了館藏國家一級文物隋貼金彩繪圍屏式石榻等文物保護修復、定西市安定區博物館館藏書畫文物、華池縣博物館館藏青銅器項目10余項,修復文物多達百余件,完成了伏羲廟、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彩畫保護修復及宋代墓葬搬遷保護等工作。
秉承讓文物“活”起來的要求,不斷創新。2018年始,天水市博物館實施館藏精品文物數字化保護、珍貴文物三維影像數據采集等文物保護項目。
“文物修復”留住了時光里的文明記憶、“科技+陳列展覽”展示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一路走來,這座博物館展現出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從理念、科技、手段等多方面謀求創新,激發新活力,煥發新生機。
天水市博物館大事記
1958年,天水專區博物館開始籌建,后被撤銷,1979年復建。
1985年9月,天水撤地建市,天水地區博物館更名為天水市博物館。
1986年4月,天水市博物館由城隍廟(天水市文化館)遷至天水伏羲廟內,形成了“館廟合一”的格局。
2004年5月12日,經市政府研究決定,天水市秦城區政府正式將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館管理、保護維修并使用,隨后天水市博物館籌建天水民俗博物館。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天水市博物館申報的“太昊伏羲祭典”列入。
2006年7月2日,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護維修一期工程完工,天水民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09年9月26日,天水市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12月29日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對外免費開放單位。
2010年2月1日,根據國家旅游局文件,天水伏羲廟被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15年10月,經天水市編制委員會批準,天水市博物館成立天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6年底,天水市博物館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8年8月13日,經市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將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館管理。至此,天水市博物館形成了集天水市博物館、伏羲廟、天水民俗博物館(南北宅子)、考古發掘職能于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綜合性文化遺產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