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樹名木是自然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綠色文物活化石,是自然和歷史留給我們的無價珍寶,具有極高的生物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天水市分布在城鄉街道、歷史街區、宗教寺廟、風景名勝區的古樹有1300多株,古樹名木數量之多在全國名列前茅。保護管理好這些古樹名木對于弘揚歷史文化、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長期以來,天水市在城市建設更新中堅持“古樹名木優先,科學保護避讓”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了古樹名木的搶救復壯和合理利用,尤其是去年我市出臺了第一部實體性法規《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以《條例》的貫徹執行為契機,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開創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步入法制化軌道。近年來,全市堅持把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立足實現古樹名木資源的有效保護,全面加快了古樹名木保護復壯步伐。我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后,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我市第一部實體性法規《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條例》的出臺對于加強和規范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靠實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職責、有效防止破壞古樹名木違法行為奠定了法制基礎,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步入了標準化和法制化的軌道。全市嚴格貫徹落實《條例》,市人大常委會多次組織人員對《條例》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督查調研,對《條例》的執行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并及時組織召開《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貫徹實施情況專題詢問會,就《條例》貫徹實施工作中職能部門履行職責、資源普查、經費保障、管護專業隊伍建設、技術措施落實等問題進行詢問,進一步靠實保護責任,推動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治化建設取得實效。市直職責部門和各縣(區)政府進一步加大古樹名木監管保護力度,以古樹名木保護為抓手,有效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是普查摸底,建立古樹名木的信息檔案。古樹名木資源普查是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基礎和重要環節。為切實摸清市域內古樹名木資源的“家底”,各縣區在以往普查的基礎上開展了新一輪的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工作,目前已實現古樹名木普查的全覆蓋。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對古樹名木進行建檔掛牌。對每一棵古樹名木依其樹種、樹齡、胸徑、冠幅、生長態勢、生長環境等詳盡記錄,對有關古樹名木的歷史典故、傳說、故事、神話等做記錄整理和宣傳,查清了古樹名木資源的總量、種類、分布及生長狀況等,并對古樹名木及古樹后備資源進行登記,統一編號,建立了文字、表格、照片齊全、一樹一套的古樹名木檔案,為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據。
三是屬地化管理,強化監管責任。按照《條例》規定,對已經登記建檔的古樹名木,根據屬地管理的原則,明確管理責任,逐級與各責任單位簽訂《古樹名木管護責任書》,市住建、林草部門按職責加大對管護工作的檢查指導,督促責任單位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日常管護。縣(區)職責部門依法落實監管責任,切實履行古樹名木保護監管,開展古樹名木督査檢查,嚴厲打擊盜挖、非法移栽、故意毀壞等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行為,減少或避免人為破壞。同時,教育引導廣大民眾樹立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形成養護、愛護古樹名木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對古樹名木保護做出貢獻者給予鼓勵,對破壞古樹并造成損失者給予懲罰。

四是一樹一策,全力實施搶救復壯。針對全市古樹名木普遍存在生長環境差、病蟲害發生嚴重、水肥條件不良、根部土壤板結、透氣性差等嚴重影響古樹正常生長的現狀,按照“一樹一策”的保護原則,實施搶救復壯,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研究古樹名木保護復壯技術,針對各種不同狀況,制定相應的保護復壯技術方案,通過樹洞修補、土壤改良、促根復壯、葉面施肥,設立護欄,破除古樹周邊的水泥地等措施進行搶救復壯。今年以來,市、縣(區)多方籌資400多萬元,對全市200多株亟待保護復壯的古樹名木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復壯。市建設部門結合西關古城改造項目,對澄源巷、三新巷等歷史街區古樹名木進行復壯保護,其中對三新巷096號古樹拆除倚樹建造的二層辦公樓,并以古樹為中心建設休閑廣場,極大地改善了古樹生存空間。麥積區對全區亟需保護的49株古樹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現已完成甘泉鎮太平寺、吳家寺及馬跑泉鎮黑王村等29棵古樹名木的保護復壯,古樹生長生存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了。近年來,全市未發生一起古樹非正常死亡現象,古樹名木保護率達到100%。
五是擴大宣傳,營造保護古樹的良好氛圍。《條例》出臺后,各縣區組織主管部門及管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認真學習,并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宣傳畫等多種形式,廣泛進行宣傳報道;組織現場專題宣傳活動,向市民及鎮村群眾發放宣傳資料15000多份。在宣傳的同時,相關人員就如何愛護、保護古樹等問題進行現場解答。今年,在全市范圍內對《條例》實施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征求和了解《條例》實施的效果和成效,同時向廣大市民發放《條例》冊頁及宣傳圖冊10000多份。通過普及和宣傳,極大提高了《條例》的知曉率,弘揚了愛樹、護樹的傳統美德,提高了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對古樹名木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古樹名木保護的積極性,增強了全社會保護古樹名木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