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我市依靠科技創新拓展現代農業發展新空間,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以蔬菜、果品、畜牧、中藥材為主攻方向, 發展具有天水特色產業。截止目前,全市共引進新品種502個,示范推廣新技術319項,尤其在現代農業小麥抗銹育種、航天育種等方面已居國內先進水平,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促進農業發展成效顯著。
一、科技支撐為農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一是科技支撐特色優勢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十三五”期間,全市果品、蔬菜、畜牧主導產業實現了適宜區域全覆蓋,建成了以花牛蘋果、鮮食蜜桃、優質葡萄、大櫻桃、早實核桃為主的五大綠色果品基地,以設施蔬菜、航天蔬菜、“菜籃子”、高原夏菜為主的四大蔬菜生產基地,以肉牛、奶牛、生豬、蛋雞為主的四大養殖基地。果品總面積達到350萬畝,果品、蔬菜、畜牧三大產業收益占農民收入比重60%以上。二是新品種引進及示范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十三五”以來,引進各類作物新品種502個,推廣新技術194項,取得市級以上農業科技成果310項,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三是現代農業小麥抗銹育種、航天育種新品種引育等方面已居國內先進水平。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重大需求,加快選育一批優質高效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截止目前,全市小麥種植面積中自育品種達到95%以上(天水是小麥條銹病菌源區之一),市農科所中梁系抗條銹冬小麥新品種選育,有27個品種通過省品種審定,累計推廣1800多萬畝,新增效益2.8億多元。天選系、中梁系占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的54%,為我國條銹病疫源區小麥生產及條銹病持續控制做出了突出貢獻。航天育種選育出航天系列新品種8個,蔬菜類新品種5個,玉米類新品種3個,在全國推廣種植8.5萬畝,全市蔬菜、果品、畜牧、中藥材主導產業實現了適宜區域全覆蓋。四是積極爭取國列、省列科技項目。“十三五”期間,共組織申報國家級、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24項,已爭取到73項、資金3762.6萬元,其中: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資金260萬元,省級科技計劃項目69項、資金3502.6萬元。五是市級科技計劃支撐不斷加大。“十三五”期間,共組織實施農業類科技項目291項、資金1597萬元,項目覆蓋2區5縣。六是農業科技平臺效應發揮明顯。全市已建成國家級“星創天地”5家,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7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 1 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3 家,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家,市級眾創空間2家,為農村開展技術集成示范、創業培育孵化、人才培訓等服務,進一步促進產業融合,形成充滿活力的農業農村“雙創”生力軍,支持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
二、科技精準扶貧惠民示范推廣成效顯著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一是科技特派員精準扶貧見成效。根據貧困村的產業需求,結合科技人員的技術特長和行業特點下派科技特派員,發揮科技人才在產業發展中的優勢。“十三五”期間,全市共下派1187名科技特派員(其中:省級科技特派員17名)服務118個鄉鎮,995個村。截止目前,科技人員直接參與創辦企業36家,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803個、建成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13個、創業基地17個,全市科技特派員開辦各類技術培訓班500余場(次)、培訓群眾4800人(次),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二是加強科技示范推廣,支撐引領脫貧攻堅。我市先后建成了以優質果品、蔬菜、畜牧養殖、中藥材種植、農機農藝融合、農村信息化等為主的農業生產示范村,提高了縣區科技創新能力,完善了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促進了林果、畜牧、蔬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延長了產業鏈,轉變了經濟增長方式,增加了農民收入。全市貧困村累計引進新品種218個,示范推廣新技術160項,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普及已成為產業扶貧的有力保障。
三、科技東西部協作,帶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開展科技東西部協作以來,在天水、天津兩地科技部門有效對接下,有力促進了我市特色產業發展。一是爭取東西部科技協作項目。近年來,全市實施東西部科技扶貧協作項目21項、資金3623.83萬元。其中:2019年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10項(資金支持項目6項、資金934.27萬元。技術支持項目4項);2019年實施省科技廳東西部協作科技項目8項、資金120萬元;2020年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3項、資金2569.56萬元。二是因地制宜引進特色產業促農民增收。麥積區引進天津市正達蜂業有限公司,與黨川鎮石咀、花廟、黨川3個貧困村聯合注冊成立了甘肅老蜂巢蜂業有限公司,在黨川鎮石咀村建中蜂養殖基地、為貧困山區、中蜂養殖探索穩定發展的扶貧開發新機制和新模式。麥積區科技局和區果業發展中心與天津學香果蔬有限公司合作,引進高產優質新品種“津柳早紅”3年生桃苗6000株,在麥積區東岔鎮乍嶺村和伯陽鎮半坡村集中連片建成占地53.8畝的桃產業園,畝產達到500斤左右,實現當年栽植、次年見果,每年為土地入股的貧困戶進行保底分紅,年均可增加收入200元左右,盈利見效后可進行二次分紅,有效帶動兩村入股1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收,同時能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陪讀家長60人當地就業,人均月穩定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秦安縣實施天津市重點研發計劃中的科技援助項目《地方特色果品(桃)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應用》資金100萬元,項目由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和秦安縣生產力促進中心協作完成,建立示范基地4處600畝。西川鎮李堡村大屲山137畝涉及57戶,其中貧困戶8戶、低保戶2戶。甘肅省東谷亮麗智能照明系統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引進以護眼燈、樓梯亮化、市政景觀、夜間廣告牌等智能照明系統生產技術4項,帶動40名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人。
四、科技助力幫扶村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市科技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認真履職盡責,建立健全包保機制,深入推進“單位幫扶、干部駐村”,把各類科技資源、科技力量用到定點幫扶的武山縣高樓鎮護林村。一是真心實意幫辦實事,發展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以來,我局堅持從扶貧、脫貧入手,建立架豆王示范基地和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項目扶持發展新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扶貧村安排扶貧項目8項、資金55萬元。共舉辦花椒、中藥材、架豆、馬鈴薯、全膜玉米等現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培訓15次,派駐“三區”科技人才6名,為該村購置了農機農具、農藥、化肥等幫扶物資、資金50.62萬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針對扶貧村夜間無戶外照明,安排科技扶貧項目“農村亮化工程太陽能路燈應用與示范”1項、資金11.0萬元,在護林村主要路段、巷道和路口安裝太陽能LED路燈28盞。全村共完成通村道路硬化7公里,新修農機道路9公里,通村主干道栽植行道樹9公里,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5戶,完成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整治(修建花園、維修臨街墻面、拆除塌房爛院)4000多平方米。二是選派責任心強、有經驗的干部駐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局選派護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高新技術科科長余霄同志被甘肅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駐村幫扶工作隊“優秀工作隊員”, 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農村科科長薛寶平同志被評為全市扶貧工作隊隊長“先進個人”。三是定期組織幫扶責任人進村入戶了解情況、幫辦實事。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天水市開展脫貧攻堅“四核四防十緊盯”行動方案和天水市開展“脫貧攻堅視覺貧困專項整治月”活動會議精神,切實履行幫扶單位工作職責。我局30多名黨員干部,深入幫扶戶核實家庭實際收入和“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動員幫扶戶積極參與村上人居環境治理行動,愛護村容村貌,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共同創建美好家園。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