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涌新潮 揚帆破浪行
—“十三五”期間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綜述
“十三五”時期,全市各級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扎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三農”工作在全市發展中發揮了“壓艙石”作用。2020年,全市一產增加值達到126億元,年均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2元,年均增長8.6%;糧食總產達到127.85萬噸。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緊盯“兩不愁三保障”, 扎實推進政策落實、責任落實、工作落實,全面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完成建制村通暢工程376公里,改造危房3.99萬戶;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32個,搬遷安置人口2.09萬戶10.1萬人;建成扶貧車間414個、帶動勞動力就業1.4萬人;開展精準扶貧勞動力技能培訓26.58萬人,組織輸轉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5.85萬人;行政村衛生室覆蓋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率、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100%。五年共減貧49.78萬人,退出貧困村1165個,現行標準下全市農村所有貧困人口、行政村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消除。
——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全面提升。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225.89萬畝,糧食總產連續10年穩定在110萬噸以上。果品、蔬菜、中藥材產量分別達到360.2萬噸、395.3萬噸、11.5萬噸,產值分別達到140.4億元、130億元、44.52億元;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01億元。累計創建省級以上果品標準園156個、蔬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基地63個、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25個、市級以上畜禽標準化示范場96個,有效期內的種植業“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211個,城鄉居民“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足,農產品供給上實現了由“吃得飽”向 “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
——農業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深入實施“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以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龍頭的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迅猛,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各2個、省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0個,創建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省級63家,培育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0家、省級151家,發展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9家。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達到843座,儲藏能力達97萬噸。農產品流通體系不斷健全,秦州瀛池果菜批發等4個農業農村部定點批發市場、63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120多個電子商務中心和鄉鎮電商服務站等年交易額100多億元,大量農產品進入全國40多個大中城市銷售,30多種農副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61.6%、56%、49%和40.46%,現代絲路寒旱特色農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麥積區成功創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秦安縣安伏鎮創建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五年共建成高標準農田67萬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500平方公里,新修堤防311公里,建成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247處。改建農村公路7508公里、行政村通村道路通暢率達到100%,鄉鎮快遞服務覆蓋率達到100%,清水縣榮獲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稱號。完成營造林136.14萬畝,林地面積達到602.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45%,較“十二五”末提高3.24個百分點。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投資19.8億元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線路7044公里,農村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14千伏安,農村用電告別了“溫飽電”,用上了“小康電”,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更加夯實,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啟動實施總投資19.8億元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項目,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站52座、垃圾壓縮站106座、污水處理廠(站)70座。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和“風貌革命”,新改建戶用衛生廁所23.6萬座、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36.04%,建成農村公廁2604座、實現了行政村和鄉鎮鎮區公廁全覆蓋;100%的鄉鎮、80%的行政村實現垃圾收集處理;農村各類黑臭水體逐步消除,污水亂流現象有效遏制;拆除空心院1.13萬戶,依法拆除無功能建筑3.9萬處。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推進,廢舊農膜回收率、尾菜處理率、畜禽糞污利用率分別達到83.25%、40.44%、76.7%。全市14.6%的行政村建成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5個、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1個、美麗宜居村莊1個、美麗休閑鄉村3個,清水縣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農村各項改革縱深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確認承包地面積655.06萬畝,頒證率99.2%。農村“三變”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入股村集體資金1.17億元、資產折價1.9億元,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3億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137.2萬人,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364家,量化資產10.2億元。新增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34萬畝,總流轉面積達到129.2萬畝。全面完成國有林場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鞏固。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全面整合、分級診療有序推進、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切實加強,所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實現一體化管理。
——鄉村治理效能持續增強。評選市級以上文明鄉鎮66個、文明村179個、五星級文明戶5403戶、市級文明家庭63戶。建成“鄉村舞臺”2491個、文化館鄉鎮分館70個、鄉村記憶博物館50家、農耕文化博物館10家。扎實推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村”6個、省級97個,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3371件,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73%和0.85%,群眾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秦州區玉泉鎮七里墩村、麥積區新陽鎮胡大村被命名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