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市冬小麥、冬油菜陸續返青,據市、縣區農業農村部門組織調查,小麥條銹病在部分區域零星顯病,白粉病在淺山區開始發生,麥田雜草、麥紅蜘蛛、油菜黑縫葉甲、油菜藍跳甲、中華鼢鼠開始活動危害。
一、發生情況
1.小麥條銹病:全市發生面積0.034萬畝,主要在部分縣區海拔1600m左右避風向陽田塊零星顯病,發病點主要在麥積區社棠鎮半山村、清水縣金集鎮連珠村、秦州區平南鎮萬家莊、甘谷縣八里灣鎮椿樹峴村等,武山、秦安、張川縣目前尚未查到。
2.小麥白粉病:全市發生面積12萬畝,平均病田率6.3%,病株率1.6%,以基部葉片發病為主,顯病區域為淺山向陽區,發生程度接近常年。發生較重的區域有秦州區平南鎮、汪川鎮,麥積區新陽鎮,清水縣金集鎮,秦安縣云山鎮,甘谷縣白家灣鄉、謝家灣鄉,武山縣咀頭鄉、四門鎮。
3.麥紅蜘蛛:全市發生面積10.1萬畝,平均蟲田率1.2%,蟲株率1.5%,百株蟲量3.4頭,發生區域以川臺地和溫暖向陽淺山區為主。
4.麥田雜草:全市發生面積11.7萬畝,平均雜草密度1.8株/米2,優勢雜草為野燕麥、薺菜、播娘蒿、看麥娘、麥瓶、豬秧秧等。
5.油菜藍跳甲:全市發生面積1.1萬畝,平均蟲田率1.8%,蟲口密度1.3頭/米2。
6.油菜黑縫葉甲:全市發生面積1.2萬畝,平均蟲田率2%,蟲口密度0.7頭/米2。
7.中華鼢鼠:全市發生面積29.6萬畝,平均鼠田率15.4%,百畝有鼠3.1頭,主要在溫暖向陽的淺山區小麥、油菜、果園發生危害,發生較重的區域有麥積區社棠鎮、新陽鎮,秦州區平南鎮、汪川鎮,甘谷縣金山鎮、安遠鎮,清水縣金集鎮、土門鎮,秦安縣云山鎮、魏店鎮,武山縣山丹鎮、樺林鎮,張家川龍山鎮等。
二、趨勢分析
今年我市小麥條銹病始見期在3月8日,比去年同期偏遲7天。2020年冬季平均氣溫為-0.5-0.6℃,與歷年同期相比偏高0.4-1.2℃,降水量為10.3-18.7毫米,偏少1-3成,有利于麥紅蜘蛛、油菜藍跳甲、油菜黑縫葉甲等病蟲安全越冬。2021年1-2月降雨量為2.2-4.9毫米,偏少4-8成,平均氣溫為-0.7-2.4℃,偏高1.3-2.6℃,全市無有效降水日數達29天,不利于條銹菌的萌發。據氣象預報,3-4月平均氣溫為9.0-13.0℃,比歷年同期偏高約0.5-1.0℃,5月偏高0.5℃;春季降水量為80-100毫米,其中3月、4月偏少,5月偏多。目前由于土壤封凍前降水偏多,底墑較好,加之去年秋苗期我市小麥條銹病菌源基數大、顯病時間早、發生范圍廣、發生程度重,發生面積約125.2萬畝,發生程度為近年來秋苗期較重年份,越冬菌源量大。隨著我市小麥陸續返青,預計小麥條銹病、白粉病將快速侵染擴散,中華鼢鼠將進一步加重危害,麥紅蜘蛛、麥蚜蟲量將快速增長。
三、工作建議
1.強化責任落實。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高度重視,樹牢抗災奪豐收意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落實《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縣抓落實”的原則,層層壓實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及早安排部署,強化督導檢查,確保“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順利開展。
2.加強病蟲監測。各級植保部門要認真做好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嚴格執行“三日一查、一周一報”制度,及時開展監測調查,準確掌握病蟲發展動態,及時發布病蟲情報,為領導決策和大田防治提供依據。
3.科學指導防治。各縣區要按照早謀劃、早準備、早預警、早防治的原則,及早動手,積極開展宣傳培訓,對早發區域組織群眾進行“挑治”,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在重大病蟲害防控上要把握關鍵區域和最佳防控時機,通過帶藥偵查、打點保面、及早預防,遏制其發生流行,有效降低菌源量及蟲口基數,減輕中后期危害。
4.做好藥械儲備。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多方籌措資金,協調供銷、市場監管等部門儲備充足的應急防控物資,確保調運渠道通暢,儲備充足,供應及時,全力保障大田應急防治工作開展。同時,農藥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農藥市場監管,確保用藥安全。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