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甘肅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按照《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2021年工作要點》安排,近期,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征文啟事,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有獎征文活動,征集的作品內容要求反映我市各民族群眾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傳承弘揚伏羲文化的歷史進程中,情感相連、文化交流、心靈共鳴、團結互助的真實故事;我市各縣區縣志中關于民族團結、互助、交流、融合的歷史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尤其是天水市黨的歷史上民族團結的歷史故事;關于我市以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散文、人物傳記、短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以反映我市民族團結進步真實故事為內容的微視頻、微電影等抖音、快手宣傳作品。截止目前,已經征集到作品70篇。從今天開始,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天水在線”上登載征集到的部分好故事,以饗讀者。
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征文啟事后,已經征集到作品70篇。今天在“天水民族宗教事務”微信公眾號上登載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文中提到的“豆爸”、“蔡叔”、“夏爺”、少龍都是真人真名,其中“豆爸”、“蔡叔”、“夏爺”都已經去世,少龍還生活在清水縣黃門鄉臺子村。這是一個典型的散雜居地區各族群眾之間居住上“相互嵌入”、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真實故事。這是回漢群眾之間全面交往、廣泛交流、深度交融之后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個縮影。樸實中含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征得作者同意后,原汁原味發布,以饗讀者。
風雨同舟民族情
作者:馬雙喜 50歲 小學教師
老人們都說“遠親戚,不如近鄰居。”離開老家(清水縣黃門鄉臺子村)十多年了,老家的景況已物是人非,但骨子里與鄰里幾代結下的情誼一份也不曾消減,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覺彌足珍貴了。
老家的院子坐落在村子的西南角,房前屋后緊挨的三戶鄰居都是漢族,唯獨我家是回族。盡管民族不同,風俗有異,但鄰里之間情同手足,相處得甚是融洽。按著年齡,我還親切地稱呼這三家的男長輩為豆爸、蔡叔和夏爺。
一、豆爸
老家的東面是豆爸的家,和我家分列巷子兩邊,幾乎門對著門,因此在鄰居中數我們兩家走動最多。豆爸讀書多,很有學識,上世紀八十年代,通訊還不發達,人們主要依靠書信傳遞信息。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年輕人都開始外出打工,書信往來頻繁了,留在家里的長輩大多目不識丁,豆爸責無旁貸成了全村人義務書信讀寫員,有時剛寫完東家兒子的回信,西家女兒的來信又等著他來讀,好多時候忙得飯都吃不到嘴里,田間地頭都是來找他讀信寫信的人。我上師范那會兒家里的來信都是豆爸代寫的,信中既有對我生活、學習的問候,又有對我如何做人,如何讀書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每每讀信時,便是我心靈受洗滌,情弦被撥動的時候,我總會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豆爸既有學識,書法也很有功底。村子里大多數人家春節和紅白喜事的對聯都由他包攬。
豆爸雖不是醫生,但在鄉親們眼中他就是神醫。鄉里鄉親遇到一些疑難急癥來不及送醫,豆爸總會挺身而出,用一些意想不到的土辦法迅速解除病痛。記得小時候我家養了兩箱蜜蜂,每年產的蜂蜜都會給家里帶來了可觀的收入。父親用養蜂掙的錢給母親買了一臺縫紉機,這在當時算很養眼的事情,不知吸引了多少羨慕的眼神。也正是這棵搖錢樹差點要了母親的命。那天,母親在掃院,突然被一只蜜蜂蟄了一下,母親一下子暈了過去,我們全家人慌了手腳,這時豆爸聽到吵鬧聲,急忙趕來,要了一根縫衣針,對著母親的人中穴一扎,母親很快醒了過來。還有一次深夜,我肚子劇烈地疼起來,當時請醫生來不及,母親打門揭窗請來了豆爸,他讓母親在鍋里炒了半碗粗鹽,用一塊布包裹好,趁熱敷在我的肚子上,很快疼痛感消失了。
豆爸雖然滿腹經綸,但對農事一竅不通,父親卻成了豆爸的師傅。父親經常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他。像摞麥垛,撒麥子這些一時半會掌握不了的農活,父親干脆直接代勞。包產到戶后豆爸的兒子少龍也長成了壯漢,父親干脆和豆爸家合作在一塊務莊稼,每當干農活時父親就帶上少龍,少龍心靈手巧,悟性很好,不論哪樣農活,只要一點撥就能很快學會,不出一年時間少龍成了一位好幫手。
二、夏爺
我家屋后住著夏爺一家,夏爺在土地包產到戶那會兒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但鶴發童顏,身子骨硬朗。夏爺特別愛干凈,上身經常著青衣短褂,下身穿藍色綁腿褲,衣服雖然陳舊,但收拾得一塵不染,穿得十分貼身。最可貴的是他成了我們鄰里的清潔工,整個巷子經常被他打掃得干干凈凈,路過的人都夸我們幾戶人家衛生好,這全是夏爺的功勞。夏爺是看磨師傅,看管著村里磨玉米的石磨,在我印象里當時沒有磨白面的鋼磨,一年分的麥子很少,白面是在小磨盤上人工推的。每當我們家忙顧不上磨面時,夏爺就主動用架子車拉上玉米幫我們去磨面。這時我心底里總會油然涌動一種無以名狀的感激與欽佩之情。
夏爺是個好心人,但命不好,兒子四十歲得了肝癌去世了,孫子剛到而立之年,給鄰居幫忙拆房時,不小心被倒塌的房墻壓死了,留下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包產到戶后他們缺少勞力,務農的事成了難題,于是鄰居都自發地幫他家耕種收割,我家趕來了牲口,你家投來了勞力,他家拿來了農具,總之在熱熱鬧鬧的溫暖氛圍中,消除了他家的憂慮,解決了他家的困頓,使這家人度過了難關,感受了人間的真情大愛。
三、蔡叔
在我家西面一墻之隔的是蔡叔家。蔡叔是縣供銷社的職工,退休后兒子頂替了他的工作。蔡叔為人和善,又非常好學,退休后呆在家里整天讀書看報。記得我上初中的那幾年,他訂了兩份報紙,一份《甘肅農民報》,一份《少年文史報》。每年年末他都要把所有的報紙裝訂成冊,看到報紙上有好的內容就剪裁下來,粘貼在一本厚厚的筆記本上,并且在旁邊用小楷毛筆做上標記,內容十分豐富,有歷史故事,有詩文,有諺語,有名人格言,有農事方面的知識,有農民發家致富的經驗文章……有一次我去他家玩,我被少年文史報和他的粘貼本吸引住了,午飯熟了媽媽來叫我,我翻閱著這些報紙和粘貼本愛不釋手,不肯離開。蔡叔看出了我的心思,半會才說:“你拿去看吧!但一定要愛惜,不要弄壞。”我知道蔡叔當時是忍痛割愛般地將報紙和粘貼本借給了我,這些都是他晚年生活的全部,是他精神的依托。這是我第一次讀過的報紙,在我的生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正是從那時起我便愛上了讀書看報,可以說蔡叔是我又一位啟蒙老師,因他我愛上了文學。
一來二去我和蔡叔有了難以割舍的情誼,一到下午放學或星期天我總會黏在蔡叔身邊,蹭著看他的報紙和粘貼本,聽他講許多新奇的故事。也正因為我和他的形影不離,我還成了他的救命恩人。那是一個冬天的下午,我去他家,家里的其他人都有事出去了,他坐在院子中間的小板凳上看報,也許是一個人太寂寞的緣故,他看到我來了,樂呵呵地說:“你來真好!我一個人今天有些心急。”這時我發覺他臉色有些蒼白,精神不太好,就關切地問:“蔡叔你今天身體不舒服吧?”“沒事,人老了就這樣。”于是他又給我講起故事來。聽完故事我心里又一次像吃了蜜似的,覺得眼前的老人不似親人勝似親人,我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孩子……我還沉浸在喜悅之中,哐當一聲,蔡叔翻倒在院子里,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我大聲哭喊著“蔡叔,蔡叔……”但他一身不吭。我的哭喊聲驚動了左鄰右舍,爸爸也從我家院子里飛奔過來了。眾人把蔡叔輕輕地扶到炕上,迅速叫來了醫生,醫生檢查完后說,病人是腦溢血,多虧了你們發現得早,再遲些時間神仙也都回天無力了。
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我家和鄰居雖然是兩個民族,但我們都相互了解各自的風俗,并且尊重彼此的信仰,老老少少相處得都十分和睦,從未出現過磕磕碰碰的事情。比如在生活中,他們吃葷面葷菜時就躲著我們,怕我們看到了多心。有時我們去他們家,他們如果吃葷就非常坦率地說出來,然后把飯碗收拾到其他屋子里,這是對我們莫大的尊重。我父母去世后,我家人戴了孝就不能再到鄰居家去了,因為這是他們忌諱的。除此之外,柴米油鹽,各種農具,相互借用,都是家常便飯,誰家都不吝嗇,誰家都不分彼此。大人們一有空相互串門聊家常,你來我往,端上飯碗,有時湊在誰家炕頭,有時聚在誰家門口。而我們這些孩子,要么叫上一塊兒上山鏟野菜,要么湊在誰家搞學習,要么集中在門口的麥場上玩游戲。
我的兒童和少年時代是美好和溫馨的,我感激有這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鄰里的陪伴,這也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幸福最重要的一段時光,正是在這些日子里,我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做人,我以及我的親人深刻感受了來自回漢之間自然而真實的人間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