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 蓄勢騰飛
——天水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麥積山 配圖:天水在線)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持續做大做強文旅產業,讓其發揮出最大效益,一直是天水不斷探索和追求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水市將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資源疊加成文旅融合發展優勢,以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為抓手,以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旅游產業為重點,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文化創新舉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全市文化旅游業步入轉型升級、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天水市旅游接待人數達2.4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30億多元,文化旅游業綜合收入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不斷攀升,已成為天水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熱點,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高位高標推進文化遺產保護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一直致力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目前,全市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470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保單位21處、省保單位50處。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2家,其中國家一級館1家、二級館1家,館藏文物11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000余件。
近年來,天水市落實文物保護項目214個,爭取落實國家、地方文物保護專項資金6.35億元,相繼啟動實施伏羲廟、水簾洞、秦安文廟、大像山等11個國保、省保項目及秦州關帝廟等190項省保單位文物保護工程。完成了大地灣遺址界樁界碑工程以及F901遺址安全技術防范等工程項目。天水市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麥積區博物館破格晉升為國家二級館。
目前,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8項進入國家級代表性名錄項目,50項進入省級代表性名錄項目,144項列入市級代表性名錄項目,606項列入縣級代表性名錄項目。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6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27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844人,傳習所70個,傳承基地15個,投資8000多萬元的秦安小曲文化交流中心目前正在建設。
文化惠民提升群眾幸福感
“在劇院里,通過多維度表演空間與歷史人物互動,更加直觀感受歷史、貼近歷史,享受身臨其境的奇妙體驗。”觀看完《天水千古秀》首演后的天水觀眾張瑤表示很震撼,仿佛自己與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相遇”了。
2020年9月,大型室內情境體驗劇《天水千古秀》成功首演并實現旅游旺季常態化演出,對于擴大天水知名度,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天水市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全面增強文化惠民工程供給能力,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建成街道綜合文化站10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7個,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491個,全市1318個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備全部配送到位。
在此基礎上,天水市面向城鄉讀者開展“全民閱讀”輔導、送圖書下鄉、基層圖書流通等活動,各級圖書館年接待讀者量達62.96萬人次,年外借圖書57.27萬冊次。文化進萬家、紅色文藝輕騎兵、廣場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動和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的文化培訓、文藝演出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居民文化生活。全市7家國有文藝團體和19家民營文藝團體常年深入基層演出,年演出2600場以上,有力推動了全市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重大項目凝聚融合發展動力
近日,記者在麥積山游客服務中心一期工程項目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正在進行室外的鋪裝及景觀亮化工程,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據了解,在《天水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文化旅游項目建設的辦法》《關于加快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支撐和推進下,多年來制約天水市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政策瓶頸被打破。
萬達集團、恒大集團、陜西白鹿倉集團等國內知名文化旅游企業先后來天水考察簽約,簽訂重點文化旅游項目13個,總投資達420億元。麥積山游客服務中心、天水西關片區古城保護與綜合利用、天水萬達廣場、天水·白鹿倉國際旅游度假區、天水麥積山自駕游房車露營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在加快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