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注重為外來務工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

為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的要求,天水市把民族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基層單位,在資源分配、力量投入等方面給予傾斜,不斷拓展領域、豐富載體、完善機制、注重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總要求,推動在基層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造條件,注重為外來務工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條件不斷改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

全國其他省市來天水的流動少數民族群眾有3300多人,主要從事餐飲、零售等工作。為全面加強對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為少數民族群眾很好地融入天水,我們注重為外來務工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了由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按照“信息共享、秩序共管、教育共抓、服務共擔”的工作要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由民族部門負責向多部門協同服務管理的轉變,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服務中心、聯系點作用,切實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服務管理,做到“五個明確”(即人員來源明確、經營狀況明確、社會關系明確、思想動態明確、困難訴求明確),實現“三個必須”(即情況必報、困難必幫、糾紛必解)。為外來務工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二是積極探索開展“以活動管人”的工作方式。通過開展“慶百年、感黨恩、保融入、保穩定”政策宣講會、聯誼會、座談會、文藝匯演、節日慰問等活動,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員與當地各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三是依托社區功能,落實服務管理便民措施。把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社區示范創建工作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緊密結合,健全完善組織網絡、工作制度和服務平臺,為少數民族群眾在特定需求、扶貧濟困、就業創業、社會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務,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充分利用社區的資源優勢,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排憂解難。設立了少數民族管理服務站,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民政、計生、就業、治安、人口管理、幫困等一站式服務。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有效做法和經驗,樹立了秦州區中城街道伊民巷社區、重新街社區,石馬坪街道,麥積區大橋社區、天河社區等一批為外來務工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的先進示范點,通過示范引領、以點帶面,形成了推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當地社會的“天水品牌”。四是建立協作機制,實現雙向服務管理。與新疆、蘇州、武漢、鄂州、隨州、黃岡、煙臺、臨夏等地建立了少數民族重點輸出地和輸入地的溝通協作機制,落實定期對輸出輸入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及其家庭走訪慰問、定期邀請回鄉座談、定期看望留守老人兒童、定期巡訪報道的“四定期”制度。主動上門為外來務工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