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共識
-----天水市伏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成果

2021年7月24日,天水市伏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成功舉行。本次研討會由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指導,中共天水市委宣傳部、中共天水市委統戰部主辦,天水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承辦。本次研討會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甘肅省關于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一廊一區一帶”行動部署,研究探討天水市依托伏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法路徑,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天水品牌”。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逯克宗在本次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市人大副主任李煥珍,市政協副主席高媛瑾出席研討會開幕式;來自全國的10位知名專家學者應邀發表主題演講;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和其他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各縣區民宗局局長、市級五大宗教愛國團體代表共計80余人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學者以“多元一體、同根同源--用伏羲文化構建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在文化認同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通過會議研討和赴麥積山、伏羲廟實地調研,形成以下共識,我們稱之為“天水共識”。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天水自古即為多民族雜居之地,相互之間有著深切的交流與沖突,堪稱一處典型的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存續之范本;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亦稱始祖神,誕生于古成紀(甘肅天水),距今已有10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真實的偉大人物,具有廣泛而又深層的代表性,所代表的是中華本源文化。太昊伏羲是西北伏羲與東方太昊在中原地區融合的結果;作為萬年以來形成的歷史積淀,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伏羲文化在天水廣泛傳播,是天水各族群眾共有的文化遺產;伏羲文化是“和”“合”文化,在全國多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都具有重大影響,是各民族團結進步重要的文化因素;伏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是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共同體,它是各民族共同的集體記憶,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其所蘊含的“追夢”“創造”等精神是中華民族追求團結進步統一的內動力;中華民族由多元匯聚到一體,上古中國由萬國林立到走向大一統,無不源自伏羲文化;伏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根本和根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底蘊、底色和底版;伏羲文化是中華大一統政體的重要精神支柱,伏羲傳說同源一體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積極意義,伏羲文化研究是一種關于中華文明根文化的探尋,中國從古到今,伏羲氏的傳說傳達了一個共同的文化信息--中華文明的同根性,這個根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伏羲文化源從其誕生開始就具有高度的統攝和融合功能,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的歷程,同時伴隨著大量的民族融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區域的族群或民族必然會形成各自的分支文化,但由于伏羲文化具有高度的統攝功能,使得這些分支文化最終能夠融合到中華文明體系當中,形成了今天這樣的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就是要通過啟發、互動方式喚醒、重構和刻寫關于伏羲的記憶,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天水市伏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在甘肅屬于首次,將文化認同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度融合,是天水市民族工作的創舉;天水市以傳承弘揚伏羲文化為抓手,以增強文化認同為目標,在全市各族群眾中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在文化認同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全國具有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是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有效抓手。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10位專家學者全體簽名。
宮長為(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兼秘書長);
徐日輝(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向以鮮(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李繼武(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宗教研究所所長);
馬步升(甘肅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王若冰(天水日報社高級編輯);
劉雁翔(天水師范學院教授);
雍際春(天水師范學院教授);
劉復興(天水民俗博物館館長);
余糧才(天水師范學院教授)。
2021年7月于甘肅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