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準確掌握全市冬小麥秋苗期病蟲草鼠害發生動態,查清越冬病蟲基數,分析預測翌年發生趨勢,科學指導大田防治,11月份以來,市、縣區農業農村部門組織植保技術人員,對全市冬小麥種植區域進行了大范圍選點調查,根據調查情況、氣象預報及主栽品種布局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24年我市小麥主要病蟲害將偏輕發生至中度發生,局部地區將偏重發生。
一、預報結論
1.小麥條銹病:全市將偏輕發生,部分區域及高山晚熟麥區將中度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60萬畝,二次侵染將在4月中、下旬,普發流行期將出現在5月中、下旬。
2.小麥白粉病:全市將中度至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80萬畝,流行期將出現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3.麥蚜、黃矮病:早春麥蚜將偏輕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20萬畝,穗期麥蚜將中度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65萬畝。黃矮病將輕發生,發生面積約6萬畝,北部淺山區部分區域將中度偏輕發生。
4.麥紅蜘蛛:將中度發生,北部淺山區及河谷川塬區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70萬畝。
5.中華鼢鼠:將中度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60萬畝。
6.地下害蟲:將中度偏輕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10萬畝。
7.麥田雜草:將中度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110萬畝。
二、預報依據
(一)秋苗期病蟲害發生情況
1.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約15.83萬畝(較去年同期減少7.89萬畝),平均病田率8.15%,嚴重度1-10-40%,發病田平均病點率0.9%,各縣區不同區域均顯病發生,主要以單片病葉零星發生,僅在麥積區新陽鎮席寨村和秦州區平南鎮萬莊村發現發病中心4個,1平米發病中心病葉率達0.2%-5%。2023年秋苗期小麥條銹病總體發病程度輕,主要在高山、半山區苗齡為2~3個分蘗麥田病顯病,苗齡較小的三葉一心麥田很少顯病。
發生特點:一是發生范圍廣。渭河以南主要發生區域在海拔1550—2145米范圍內,渭河以北主要發生區域在海拔1450—1900米范圍內。主要分布在秦州區平南、大門、汪川,麥積區新陽、石佛、琥珀、甘泉,甘谷縣新興、八里灣、金山、謝家灣,秦安縣王鋪、云山、興豐、隴城,清水縣金集、土門、紅堡,武山縣四門、溫泉、灘歌、龍臺,張川縣龍山、大陽、木河、恭門等鄉鎮;二是發病程度輕。發病田塊多以單片病葉顯病,早播麥田(9月中旬播種)病田率較高,發病田病點率明顯高于遲播田塊,如清水縣金集鎮連珠村病田率高達14.6%,個別田塊出現發病中心,如麥積區新陽鎮席寨村和秦州區平南鎮萬莊村,發病程度輕于去年同期;三是侵染擴散快。全市秋苗條銹病首次發現時間于11月5日(清水縣金集鎮連珠村),較去年推遲4天,往年提前3天,11月下旬調查發現,發病葉條銹病孢子堆鮮黃,二次侵染速度明顯加快,距首次發現20多天,平均病田率提高了6.2個百分點。
原因分析:有利因素,一是越夏菌源少。7月至8月中旬是小麥條銹病菌越夏的關鍵時段,由于全市大部分地區高溫少雨,且日數持續時間長,高溫干旱抑制了自生麥苗的生長,8月中旬后各地搶墑伏耕,自生麥苗齡小,長勢差,也抑制了條銹菌的萌發侵染;二是適期晚播藥劑拌種技術普及。適期晚播和秋播藥劑拌種是減輕秋苗期條銹病發病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小麥播種期比往年推遲7-15天。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秋冬種工作,及時制定下發秋播藥劑拌種工作方案,強化宣傳培訓,狠抓措施落實,落實拌種面積達192.66萬畝,有效減輕了秋苗期條銹病發病程度;三是品種布局進一步優化。我市小麥主栽品種為蘭天系、天選系、中梁系等品系,成株期對小麥條銹病表現高抗及中抗以上品種占80%。不利因素,一是部分區域秋播偏早。受“白露高山麥”的傳統種植習慣影響,部分農戶小麥種植時間偏早7—15天,普遍病田率較高;二是氣溫偏高,墑情好。10月平均氣溫為9.5~12.5℃,比歷年同期偏高0.3~1.1℃,降水量為41.3~60.0毫米,偏多1~6成,11月平均氣溫為3.4~6.2℃,與歷年同期相比偏高0.8~1.1℃,降水量為0.1~4.4毫米,偏少7~10成,日照時數為156~196小時,比歷年同期偏多2~4成。10月下旬以來,全市氣溫高,土壤墑情好,結露時間長,氣候條件有利于小麥條銹病侵染擴散。
2.小麥白粉病:全市發生面積52.3萬畝,平均病田率26.9%,病點率12.3%,病株率3.4%。其中秦安縣云山、魏店、興豐、五營、隴城,秦州區平南、天水、大門,清水縣金集、土門等鄉鎮部分早播麥田發病較重,病田率達40.2%,病株率達12.5%。發生面積、程度要輕于去年同期。
3.麥蚜:全市發生面積28.2萬畝,平均蟲田率14.5%,蚜株率0.36%,百株蚜量0.4頭,發生蟲量重于去年同期。
4.麥紅蜘蛛:全市發生面積21.5萬畝,平均蟲田率11.07%,蟲株率2.0%,百株蟲量3.8頭,發生蟲量輕于去年同期,以向陽半山、淺山區田塊發生相對較重。
5.中華鼢鼠:全市發生面積42.1萬畝,平均鼠田率21.68%,百畝有鼠4.3頭,發生程度較去年同期相當。
6.地下害蟲:全市發生面積28.7萬畝,平均蟲田率14.78%,平均被害株率0.05%,發生程度接近去年同期。
7.麥田雜草:全市發生面積75.6萬畝,平均雜草密度為6.5株/米2,發生程度接近年同期,主要發生種類為播娘蒿、看麥娘、麥瓶、野燕麥等,發生程度略重于去年同期。
(二)氣象條件及趨勢分析。根據氣象部門預報, 2023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旬,預計秦州、麥積、甘谷、秦安平均氣溫為-0.5~0.0℃,武山、清水、張家川為-2.5~-1.0℃,比歷年同期偏高約1.0℃,降水量為2.0毫米左右,較歷年同期偏少2~3成,氣象條件有利于病蟲害的安全越冬。
三、工作措施
1.強化病蟲監測預警。各級農業植保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冬、春季麥田病蟲害調查監測,準確掌握發生動態,及時發布病蟲情報,為各級政府決策和種植戶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2.加強冬前田間管理。因地制宜,進行冬前滅鼠、化學除草、耙磨鎮壓,有灌溉條件的進行冬灌保墑等措施,有效降低越冬病蟲基數,提高小麥抗逆性。
3.積極開展宣傳培訓。各縣區要及早動手,加強技術指導,組織發動專業合作社與群眾,對小麥條銹病、白粉病發生較重的區域進行挑治,降低越冬菌源量。充分利用冬閑時間開展以綠色防控技術宣傳培訓,進一步提高全市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
4.抓好農藥藥械儲備。要指導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戶及早開展施藥器械維護,做好三唑酮、烯唑醇等防治藥劑及防治器械的貯備,以提高應急防治能力,確保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