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非遺: 繪出年味兒里的熱辣滾燙
□ 董曉輝 汪婧

春節,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2024年12月4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龍城天水的春節,賦予了更多、更豐富的非遺項目和獨特的習俗活動,編織出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節日畫卷,也因春節的申遺成功,為全市本土非遺傳承傳播工作,帶來了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新局面。
一碗麻辣燙,火了一座城。“春風吹皺一池泓,熱辣滾燙起龍城。”2024年,一碗麻辣燙,激活了古城天水的生機與活力,對天水來說是充滿變化與驚喜的一年,讓一個又一個遠方的客人風風火火地來到天水,體驗辣得熱烈、麻得回蕩、燙得開懷的天水風。這一年里,天水麻辣燙味道香飄海外,甘肅天水榮登地方文化國際傳播七個熱點之一;天水麻辣燙憑借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火遍國內外,成為美食愛好者追捧的對象。游客們在此,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景觀和精彩的表演,更能深切感受到天水悠久的歷史文化魅力與現代城市活力的交融。這一系列成果,充分彰顯了天水文化的強大實力,也為天水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保護和發展本地文化遺產,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與借鑒。
非遺添年味,民俗迎新年。正月間,在天水大地的每個山川里,社火表演應接不暇。武山旋鼓舞一鼓擊下,激情四射,以其獨特的舞蹈形式和慷慨激昂的鼓點,展現了天水人民熱情奔放、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秦安小曲曲調高古而通俗,旋律簡潔而豐富,音韻悠長而寬廣,唱法柔美而雅致,唱腔細膩而圓潤。每逢年節或農閑時節,人們在街頭巷尾、庭院炕頭或田間地頭,以演唱小曲消遣取樂。秦州小曲則以其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傳頌著天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秦州鞭桿舞,主要是流傳于秦州區秦嶺鄉斜坡村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作為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比較古老的秦文化之一,是秦人在長期放馬畜牧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民間舞蹈。每年春節時才由斜坡村村民自發組織表演,以此表達他們祈福迎祥、期盼來年莊稼豐收、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清水木人摔跤作為接地氣的春節民俗文化活動,因為有“趣”,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和歡迎。太昊伏羲祭典、女媧祭典則是人們對祖先的深切緬懷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非遺迎春來,年俗映古韻。天水人的春節,從臘月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祭灶時,人們會準備灶糖、灶餅等,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撣塵掃房子則寓意著辭舊迎新,人們會打掃房屋、清洗器具,以干凈整潔的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而天水八大碗,則是當地人最喜歡的,也是春節年夜飯不可缺少的美食。春節期間,社火“鬧”春,扮戲、高蹺、黑社火、雜耍等,不一而足。正月初九,為玉泉觀“上九會”,人們會到玉泉觀朝圣,插冬青,趕朝山會。市民傾城而出,扶老攜幼順階而上,直至山頂,去天靖山麓的道教中心玉泉觀“朝觀”,祈愿一年平安順利。年年歲歲如此,盛世尤盛,熱鬧非凡,這也是天水規模盛大的一場廟會。正月十六,相傳是伏羲生日,不少天水人與外地游客匯聚到伏羲廟,以三牲獻禮人文始祖。天水伏羲廟春祭文化廟會,也是天水春節期間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它集祭祀、文化、旅游于一體,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
非遺展新顏,文旅促發展。全市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精心打造“千山萬水,就愛天水”“尋味麻辣去旅行”等文旅品牌,積極培育文娛、旅游等新消費增長點,進一步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旅游消費需求。面對國內沉浸式的文化、體育、旅游等融合性體驗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喜愛,以及不斷火爆的文旅農康市場,天水緊抓機遇,打造極具地域特色,又豐富多彩、老少皆宜的文娛旅游產品。同時,積極創新春節慶祝方式,將非遺項目、習俗及活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通過線上展播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到天水的春節慶祝活動中來,既拓寬了春節文化傳播渠道,也增強了節日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此外,通過舉辦2025年天水非遺年貨大集,集中展示獨具特色的“天水年味兒”,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零距離和面對面深入天水、了解天水、熱愛天水。
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深邃;“隴上江南”景色秀美,四季如畫,讓人沉醉其中;天水非遺流光溢彩,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匠心。這是一座來了不想走,走了又想來,真的不一般的城市,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品味、感悟。在這里,每一處風景都有故事,每一件非遺都是傳奇,讓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如今的天水,正依托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讓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綻放出新的光芒,為天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最深厚、最持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