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絕經后女性生殖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傳統婦科檢查手段常因生理性萎縮、宮頸狹窄等因素受限,而陰道內鏡技術(Hysteroscopy via Vaginal Approach)憑借其"無創、精準、高效"的特點,為這一特殊群體提供了更優解決方案。近期,我院婦科團隊成功應用該技術完成數例絕經后高難度病例,展現了其獨特的臨床價值。
病例一:30年節育環"安心"落地
60歲的張阿姨(化名)現已絕經10余年,30年前放置的宮內節育器始終未能取出,原因是早年間因宮頸病變接受過宮頸錐切手術,導致宮頸嚴重粘連,加之絕經后女性生殖器官逐漸萎縮,進一步提升取環難度,輾轉多家醫院就診,多次嘗試取環均告失敗。來院時,張阿姨緊攥著檢查單的手微微發抖:"大夫,這環跟我半輩子了,現在每天提心掉膽……

面對患者復雜的生理狀況,我院婦科團隊果斷啟用陰道內鏡技術。在免擴宮、免麻醉的條件下,直徑僅4.9mm的超細內鏡經自然腔道輕柔進入宮腔。高清成像系統下,一枚嚴重變形的金屬環清晰可見,環臂已部分嵌入子宮肌層。憑借精準定位,醫生用微型抓鉗分次松解粘連組織,僅用10分鐘便將節育器完整取出。術后張阿姨眼角泛起淚光:"一點沒遭罪,壓在心里的大石頭終于沒了!
病例二:揪出隱匿的“子宮內膜癌”
65歲的楊阿姨(化名)因絕經后陰道點滴出血伴超聲提示子宮內膜增厚10mm,在外院接受診斷性刮宮術時遭遇陰道黏膜萎縮、宮頸萎縮、宮頸管狹窄,傳統診刮術器械無法進入宮腔。轉診至我院時,老人喃喃自語:“刮宮時疼得直冒冷汗,結果還是沒查明白……”

考慮到患者高齡且合并高血壓病史,團隊選擇陰道內鏡直視下子宮內膜活檢術。陰道內鏡技術,為“三無宮腔鏡技術”:即無需放置窺陰器、無需鉗夾宮頸、無需擴張宮頸,利用纖細鏡體輕松越過狹窄宮頸,發現宮腔底部存在不規則贅生物。在全程可視化操作下,醫生精準鉗取病變組織送檢,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得益于早期診斷,楊阿姨及時接受了腹腔鏡微創手術,術后恢復良好。家屬連聲道謝:"多虧你們用新技術查得準,爭取了早發現、早治療的黃金時間!
隨著陰道內鏡技術在我院的常態化開展,已有超過200例絕經后患者受益。這項集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于一體的診療模式,正在重新定義老年婦科醫療——在這里,冰冷的器械與溫暖的人性不再對立,而是共同編織成守護女性健康的生命之網。
(新聞來源:天水市一院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