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黎繼德:
這是一次真正接地氣的戲曲展演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何喜田

三月的龍城天水,陽光明媚、玉蘭綻放,“跟著藝術(shù)游甘肅”西北戲曲薈萃展演活動日前在伏羲廣場盛大啟幕。本次活動由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天水市人民政府主辦,來自西北五省的33家院團參演,這也是天水第一次舉辦如此規(guī)模的戲曲薈萃展演。展演期間,記者采訪了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黎繼德。
黎繼德,著名戲劇理論家、批評家、翻譯家,多次擔任中國戲劇梅花獎、曹禺劇本獎、群星獎等評委。訪談是在后臺候演區(qū)開始的。雖然地點簡陋,但談起這次展演活動,談起天水,黎繼德卻是無比開心,言語間毫不掩飾對天水的贊美之情。
黎繼德雖然來天水次數(shù)不多,但對天水耳熟能詳。他眼里的天水,既是一座有著大地灣、麥積山這樣歷史深厚積淀的歷史文化名城,更重要的天水是中國秦腔藝術(shù)的發(fā)源地。大秦之聲,從這里走出,發(fā)散出了燦爛的光芒。
因著歷史的原因,天水有著廣泛的戲曲群眾基礎(chǔ),這塊樂土上誕生了許多戲曲表演藝術(shù)家,如以眉戶戲《梁秋燕》聞名全國的李瑞芳,西北名凈米新洪,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袁丫丫等。
通過幾天的演出和觀看,黎繼德感受頗深。這次在天水舉辦的“跟著藝術(shù)游甘肅”西北戲曲薈萃展演活動,不僅只有秦腔一個劇種,也包括了西北的其他劇種,比如甘肅的隴劇、西和的影子腔,陜西商洛的花鼓戲、富平的阿宮腔、漢中的漢調(diào)桄桄,還有青海的平弦戲,其中有一些小劇種還是第一次在天水演出,可以說,這樣的薈萃展演讓老百姓既大飽了眼福,也大飽了耳福。
在演出形式上,此次展演與任何一次都不一樣,既沒在劇場演出,也沒賣票演出,而是在伏羲廣場這個大廣場進行開放式演出。廣場演出,就是最接地氣的演出,仿佛回到了戲曲的演出原點,只要是對戲曲感興趣的觀眾,都可以自愿來看。因為他們熱愛秦腔,熱愛各種戲曲,這就跟別的歌舞或商業(yè)演出非常不一樣。另外,在大廣場演出,真正體現(xiàn)了還戲于民,體現(xiàn)了戲曲為人民服務(wù)這個宗旨。在黎繼德眼里,只有老百姓喜歡的戲曲,老百姓支持的戲曲,老百姓熱愛的戲曲,才是最有可能生存和發(fā)展的戲曲。用他的話說,“中國戲曲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觀眾支持、觀眾喜歡、觀眾熱愛的發(fā)展史。離開了觀眾,戲曲就失去了根基”。
談到天水的戲曲觀眾,黎繼德驚訝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天水是西北有名的戲窩子,戲曲觀眾的熱情之大、之踴躍、之高漲,是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也正是因為有了人民群眾的熱愛,秦腔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就有了最根本的動力和最持久的后勁。
聽著從前臺傳來的熱烈掌聲,黎繼德動情地說:“這樣的熱愛,體現(xiàn)了我們戲曲發(fā)展的一種理想和目的,也體現(xiàn)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
擔任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后,黎繼德常年奔走于戲曲演出的一線,他經(jīng)常談的一個問題是,戲曲究竟要“為誰寫”“為誰演”?通過在天水的展演,他的心中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黎繼德告訴記者,第一是要為人民、為大眾寫戲。那些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是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我們的戲曲應(yīng)多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表達他們在新時代的命運、思想和情感,只有貼肉貼心了,老百姓才喜聞樂見。第二是要為時代而演。所謂“舞臺小世界,世界大舞臺”,說的就是戲劇和我們這個時代的關(guān)系。在如今繁盛、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戲曲更應(yīng)該為時代放歌,和時代同脈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