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故事,與煙火同在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徐媛

三月的天水,春風裹挾著麻辣鮮香的氣息拂過白鹿倉·萬物昇度假區。3月22日正午時分,一場以“千桌萬人 共品麻辣燙PLUS”為主題的美食盛典在此拉開帷幕。數百米長的酒紅色桌布蜿蜒鋪展,五百張木椅整齊排列,空氣中彌漫著辣椒與花椒的辛香,一席長桌宴,將這座絲路古城的煙火氣與文旅活力悉數呈現。
“天水文旅嘉年華——千桌萬人 共品麻辣燙PLUS活動現在開始!”12點整,隨著天水白鹿倉·萬物昇度假區董事長袁浩一聲宣告,長桌宴正式開席。來自天水、定西、禮縣三地的摩托車友列隊入場,引擎轟鳴聲與現場歡呼交織成獨特的序曲。隴東南五市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天水本土網絡達人、全國游客及一線工作者等七百余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美食盛宴。長桌上,麻辣燙PLUS的升級版套餐成為焦點——香而不辣的天水麻辣燙,綿滑勁道的手搟粉,色澤誘人的特色小吃呱呱、然然、撈撈、面皮,金黃酥脆的甘谷酥圈圈,油糕與蓼花糖的甜香中和了舌尖的辛辣,十余種本土風味在方寸碗碟間碰撞出全新的味覺體驗。
非遺技藝與市井煙火在此交融。剛一開席,定西隴中三弦彈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鴻程懷抱三弦,即興唱起詼諧小調:“天水麻辣燙火爆了,定西的寬粉又來了。千人的長桌開飯了,大家吃得熱鬧了。白鹿倉的餐桌開飯嘍……”尾音拖得老長,像一根粉條滑進喉嚨。
市民王霞帶著孩子坐在長桌一側,面前的碗中盛滿各色美食。她感慨道:“第一次體驗千人共宴,既嘗了各縣區的特色,又感受到難得的煙火氣。”孩子咬下一口酥圈圈,嘴角沾著芝麻,眼里盡是滿足。
長桌前,各位老饕和食客正埋頭大快朵頤;人群后,店主和伙計依然在蒸汽氤氳中忙碌。清晨八點,手搟粉店主沈娟就一頭扎進廚房。她和兩位幫工埋頭協作:一人煮粉,一人調料,一人加菜,三人流水線動作如三弦琴弦上的音符,默契而流暢。“200多斤粉,一上午就見了底,可心里痛快!”沈娟抹了把汗,笑意比鍋里的紅湯更滾燙,“萬人共品麻辣燙,不僅能讓外地游客記住天水味道,也能讓我們的日子更有奔頭”。不遠處,麻辣燙店主蔡小巖亦是從清晨忙至午后,卻仍在耐心地為食客翻煮著鍋內的十幾種食材,“你看,這些食材的相遇,像不像從天南海北遠道而來的游客在天水的相聚”。雖然忙碌,但性格開朗的蔡小巖在見到記者時,仍然俏皮地開著玩笑。
一路從天水西轟鳴而來的150位摩托車友,是這場盛宴中一道流動的風景。禮縣摩之友騎行俱樂部的隊長馬濤帶領29名車友,從清晨八點出發,跨過隴南的崇山峻嶺,只為赴一場麻辣燙的約定。馬濤笑道:“這一碗下肚,趕路的疲憊全消了。”午后,車隊又奔赴麥積山,用車輪丈量天水的山水與文化。他們的身影,成為文旅融合最生動的注腳。
“這不是一頓簡單的飯,而是一次城市氣質的集體表達。”天水白鹿倉總經理王瑞強看著沉醉在席間的各位食客感慨道。麻辣燙PLUS套餐的推出,不僅是對傳統小吃的創新整合,更承載著文旅產業升級的深層考量——以美食為媒介,串聯非遺、民俗、自然景觀,讓游客從舌尖開始讀懂天水。活動現場,本土網絡達人的鏡頭記錄下長桌宴的熱烈場景,短視頻平臺上,“天水麻辣燙PLUS”話題迅速升溫;非遺表演者的技藝展示,讓年輕一代觸摸到傳統文化的溫度;而摩友車隊的跨城聯動,則架起了區域文旅協作的橋梁。
時至午后,長桌漸空,余香未散。《天水歡迎你》的旋律再次響起,食客們起身離席,卻未匆匆散去——有人圍著燒雞問著價格,有人向店家詢問特色小吃的制作秘方,孩子們則舉著油糕在絲路風情街上追逐嬉戲。看著面前川流不息的人群,記者想,這場千桌萬人的盛宴,最終會化作一份綿長的記憶:關于食物的溫度,關于人情的暖意,更關于一座古城在文旅融合浪潮中的篤定與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