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 | “推動殯葬移風易俗 樹立社會文明新風”典型經驗案例展示(2)
——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白事一碗菜”
梅江村位于賈川鄉東部,轄3個自然村303戶1125人。村莊形成于元代,有600多年的歷史,村內以三顆大槐樹和古民居而著稱。2013年入圍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22年創建為市級文明村,2023年創建為市級和美鄉村。

壹 案例背景
早年,梅江村辦白事普遍存在講排場、比闊氣的現象,不僅加重了群眾經濟負擔,還催生了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2023年村“兩委”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制定“白事六條”,從報喪流程、治喪時長、宴席標準、禮金限額等方面立下“鐵規矩”,通過制度約束、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實現了白事從“大操大辦”到“簡約文明”的轉變。

貳 主要做法
(一)黨建引領定標準,“六條”細則明底線。梅江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紅白理事會,組織黨員、村民代表、鄉賢多次研討,制定梅江村“白事六條”:文明治喪,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不搞大操大辦;報備監督,去世當日向紅白理事會報備,黨員干部違規由紀委約談,群眾違規納入“黑名單”管理;時間從簡,喪期提倡3天,最長不超過4天,禁止在公共場所搭靈棚、擺封建祭品;規模可控,幫辦人數控制在15人左右,辦喪燴菜不超過300碗,每碗成本不得超過10元;煙酒限價,香煙每盒不得超過10元,用酒每瓶不得超過50元,提倡盡量用啤酒,減少白酒;禮金瘦身,全家幫辦白事的每家禮金不得超過100元,個人幫辦不得超過50元。(二)“一碗燴菜”破困局,宴席改革樹新風。針對白事餐飲浪費這個“老大難”,梅江村將傳統宴席改為“一碗燴菜”,統一食材標準(葷素搭配、經濟實惠),成本從過去宴席的人均50元降至10元,且“管吃飽、不浪費”。村民說:“過去擺十幾道菜,一大半剩菜倒掉,現在一碗熱乎燴菜,大家吃得實在,主家壓力也小。”(三)示范帶頭強引領,宣傳動員促長效。為了讓白事六條深入人心,黨員干部率先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讓黨員做表率,形成“黨員帶頭改、群眾跟著干”的良好局面。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通過入戶面對面宣講“白事六條”,“算經濟賬”“講感情賬”,引導群眾破陳規、除陋習、傳文明、樹新風,逐漸革除白事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炫富攀比、鋪張浪費、隨禮泛濫等歪風陋習。

叁 取得成效
(一)群眾負擔顯著減輕。“一碗燴菜”辦白事已在全村普及,大大減少就餐花費,剎住了‘盲目攀比’之風。現在,村里白事浪費現象明顯少了,一場白事至少能省20000元,村民普遍反映“不再為隨禮發愁,也不用操心辦席撐面子”。(二)厚養薄葬深入人心。通過深入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等活動,引導群眾深刻踐行“勤儉持家、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切實將精力從“死后講排場”轉為“生前多盡孝”,形成“厚養為榮、薄葬為孝”的社會共識。(三)文明新風廣泛傳播。依托大槐樹講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家風家訓教育基地等陣地,通過多形式多渠道開展“白事六條”宣傳宣講、白事禮金降至現在的50-100元,幫辦人數減少,村民不再為“隨禮、幫工”發愁,有力地推動了文明新風入腦入心。

肆 經驗啟示
(一)破“舊”要有“硬規矩”。針對農村白事積弊,必須從群眾最關心的“錢袋子”“面子觀”入手,制定量化、可操作的標準(如“一碗菜”成本、禮金限額),讓移風易俗有“硬抓手”。(二)立“新”要靠“真共情”。不是簡單“禁絕”傳統,而是用“替代方案”解決痛點。“一碗菜”既保留了集體就餐的溫情,又剔除了鋪張浪費,短喪期不影響情感表達,反而讓喪儀更莊重簡潔。(三)長效要靠“共治力”。黨員帶頭、理事會監督、群眾參與缺一不可。梅江村的實踐證明,當制度約束與群眾自覺結合,當“要我改”變成“我要改”,移風易俗就能從“試點”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