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學研究會副會長)
伏羲的“天下”意識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何喜田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學研究會副會長羅安憲是第二次來天水,從學者的眼光看,天水是一個非常有哲理的地名,不光因為這里濃厚的伏羲文化研究氛圍。
“說到伏羲,就不能回避軒轅黃帝。伏羲是始祖,軒轅黃帝是初祖。始和初是有所區別的,始祖制的名字應該叫起來。”羅安憲認真地說道。另外,因為伏羲觀象,誕生了一個伏羲歷,也叫“天歷”,到現在是8140多年了。
此次論壇,羅安憲帶來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那就是伏羲和“天下”意識的形成。
在羅安憲看來,中華文明的研究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如“天下”意識、“大一統”意識、“尚和合”意識,而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天下”意識,這是中華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
“天下”意識的起源,最早應當追溯到《易傳·系辭下》。“仰觀俯察”,即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說的就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相通性和可溝通性。這是伏羲“天下”意識中最核心、最基本的觀念,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從史書上看,“天下”后來成為中國第一代諸子百家以及歷代思想學說的一個關鍵性詞語。比如說在每一“家”里,都大量出現“天下”一詞,《老子》60次,《莊子》288次,《孟子》73次,《荀子》369次,《韓非子》258次,《墨子》334次。與“天下”意識相對應的就是“國別”,國別強調的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私有制、私有化,那種所謂的“私立”不是“天下”,而“天下”就是公立,是公平的、公正的、普遍的意識。
作為知名學者,羅安憲參加過幾次黃帝的祭祀。在他看來,“天下”意識源于伏羲,而黃帝對中華民族最大的思想貢獻就是“大一統”,包括地域上的“大一統”、文化上的“大一統”、制度上的“大一統”,這幾個“大一統”就確定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基本的思想意識。與伏羲歷相比,黃帝歷到今年是4722年。如果把“天下”意識和“大一統”意識聯系起來,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永續不絕的思想根基。
那么,“天下”意識在當代究竟有什么重要意義呢?
羅安憲認為,“天下”意識在當今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種現代表達,“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把我們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思想和傳統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那就是人類命運。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傳承好伏羲文化的問題,羅安憲深情地講道:“地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它的代表性人物以及代表人物的思想、文化、學說、歷史影響等。作為我們普通百姓,要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人人要讀伏羲、懂伏羲,要尊重始祖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伏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