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武山訊(記者盧吉平)被譽為“中國韭菜之鄉”的武山縣,以創建綠色品牌蔬菜為重點,大力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科技含量,蔬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時下當地農民種植的近20萬畝蔬菜,出產的韭菜、黃瓜等時令鮮菜,遠銷新疆、寧夏等20多個省市和地區。
武山是我省傳統的蔬菜種植基地縣之一。近年來,武山縣緊緊圍繞“創綠色品牌”的工作思路,以無公害蔬菜生產為重點,大力推廣“畜牧業—沼氣—蔬菜種植業”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同時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推行平衡施肥、秸稈還田和配方施肥等生物技術,促進了無公害蔬菜生產。當地出產的胡蘿卜、洋蔥、韭菜、西紅柿、蒜苗、甘藍和萵筍等9類蔬菜先后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截至去年9月底,全縣無公害蔬菜基地發展到14.5萬畝,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20.98萬畝。2006年1月至9月,全縣外銷蔬菜3.3億公斤,銷售收入達6.8億元,蔬菜產值占農民純收入的1/3以上。在城關鎮清池村,僅韭菜大棚種植一項,年收入達2400多萬元,畝均收入9000多元,當地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600多元,不少農戶靠種植韭菜蓋起了新房。
武山縣蔬菜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蔬菜加工、保鮮、銷售、運輸和專業市場等行業的發展,當地相繼建成冷藏庫、紙箱廠、脫水蔬菜廠、淀粉廠、胡蘿卜濃縮汁廠、番茄醬廠。在凈菜包裝、保鮮儲運和蔬菜深加工等龍頭企業建設方面,啟動了洛門蔬菜批發市場擴改建項目和金隴冷凍干果蔬生產線等項目。這些蔬菜產業延伸拓展出來的產業鏈條吸納了大量的農村閑散勞動力,為農民開辟了除耕作土地之外的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他們傳統的生存經營理念。僅在寧夏,從事販運蔬菜和蔬菜技術指導的武山籍務工人員常年就有5000多人,年收入達5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