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路在何方
——關于武山縣勞務輸出的理性思考
春節臨近,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放下手中的泥瓦刀,懷揣著一疊疊溫熱的鈔票,踏上了返鄉的路途。他們就像一只只冬春南下的候鳥,奔回故土家園。經過春節短暫的團聚與休憩,其中不少人又將踏上出外務工的征程。
在我省大部分的鄉村,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村民外出務工。然而,在勞務輸出的大潮中,有多少人能在來年找到新的工作?有多少人會遭受無辜欠薪的苦惱?有多少人新年打工的收入比往年多了?這一連串的疑問,很值得人們深思。
武山縣是我省勞務輸出大縣之一,每年外出務工的村民多達七八萬人次,全縣勞務人員遍布我國23個省市的50多個行業,每年的勞務收入超過1.5億元。透過武山縣勞務輸出中取得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沒有金剛鉆,難攬瓷器活”勞動力素質偏低,勞務輸轉主要以體力型、數量型為主,這是我省勞務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以武山縣為例,在外出務工人員中,初中文化程度的約占66%,高中文化程度的約占11.5%,并且這部分人中僅有12%的人接受過就業培訓。而武山縣外出務工人員大多從事建筑業、餐飲等體力勞動。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不斷提高,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之越來越多的大中專畢業生也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因此,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崗位必然縮減,他們將面臨空有一身力氣而沒有地方施展的窘境。
“沒有金剛鉆,難攬瓷器活”。為使外出務工農民擁有就業的“金剛鉆”,武山縣把加強勞務技能培訓作為勞務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來抓。當地勞務部門通過實施“陽光工程”、“百萬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工程”等項目,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了普法、保安、建筑、電腦、縫紉和酒店服務等方面的培訓,參與人數達到8000多人次。他們還與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取得聯系,與其簽訂定向培訓協議和定向安置協議。經過培訓,不少務工人員受到了用工單位的好評。
提高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市場競爭力,是勞務輸出中繞不過去的彎。從根本上來說,提高農民工的素質,還是要狠抓農村基礎教育,轉變農村教育方式,糾正農村教育的應試性、離農性,加強農村職業技能教育,便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
圍繞特色產業,打造品牌勞務在武山縣的勞務大軍中,有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活躍在我省的慶陽、定西和寧夏石嘴山等,指導蔬菜種植,被當地人形象地稱作甘肅的“壽光人”。
武山縣是我省傳統的蔬菜種植大縣,全縣建成了以馬力、鴛鴦、高樓、灘哥等10多個鄉鎮為中心的胡蘿卜基地、洋蔥基地、韭菜基地、蒜苗基地、菜瓜基地和油菜基地。當地出產的蔬菜也以其優質、無污染、品種多而聞名。
蔬菜產業富了一部分武山人,也培養了一部分武山人。僅在寧夏,專門從事蔬菜種植技術指導和販運的武山籍務工人員,常年就有5000多人,年收入達500萬元左右。
如今,身懷蔬菜種植技能,熟知蔬菜產銷的武山人,成了外地人眼中的“香餑餑”。他們走南闖北,專門從事技術服務,每月薪資上千元,還被當地的村民奉為座上佳賓。
圍繞蔬菜產業,闖出一條勞務輸轉路子,這僅僅是武山勞務輸出中的特色品牌之一,如今,在蘭州東部市場、寧夏石嘴山市、浙江杭州等地,武山人通過樹形象、強素質,打造出了建筑、貨運和技術服務等5處有特色的勞務“品牌”基地。
當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勞務大軍中,特色和品牌日益在勞務市場中獨具競爭優勢。在勞務輸出過程中,我省不少地方深刻地認識到特色和品牌的重要作用,響亮地提出品牌勞務戰略,通過品牌形象提高勞動力的知名度、信任度和影響力。勞務經濟開始由過去的自發形成、各自為政,已逐漸進入品牌化經營時代。
加強組織保障,確保有序轉移在武山外出務工人員中,不少農民是在很少掌握用工信息的情況下,盲目擁入陌生的城市打工,這種自發的勞務輸出,很難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甚至遭遇種種不公平待遇,承擔著巨大的就業風險,收入微薄,不堪重負,一部分人最終選擇返鄉守貧。
如何實現勞務有組織輸轉,這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武山縣成立了由主管縣長任組長的勞動力開發領導小組,建立了勞務輸轉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縣政府調整和加強了全縣15個鄉鎮的勞務工作服務站,在400多個行政村中配備了勞務信息員,形成了縣、鄉、村三級勞務輸轉網絡。
在樺林鄉,鄉政府成立了勞務產業協會,協會對全鄉勞務產業致富帶頭人和富余勞動力專門建立了資源庫,進行跟蹤引導服務,為外出人員有序輸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F在,樺林鄉每年都有上萬人外出務工,成為武山縣勞務輸出人員較多的鄉鎮之一。
專門從事區域經濟研究的蘭州大學副教授吳妤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項耗時持久、耗資巨大、且具深遠意義的工程,各級政府應當結合本地實際,加強組織協調和信息服務,逐步搭建起以公共職業介紹所為主體,民辦、個體、私營等多種形式共同發展的中介機構體系,加強勞務經紀人隊伍建設,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建立勞務輸出信息庫,架起市場需求與勞動者之間的橋梁,才能真正給農民帶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