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韭菜讓我過上了好日子!”
——武山縣韭菜產業發展紀實
六月下旬,油菜豐收,麥浪翻滾。走進武山縣城關鎮清池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白色塑料大棚,讓夏季綠色的渭河兩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村民們在塑料大棚中,哼著秧歌小調,忙于韭菜作業。村民李老漢告訴筆者,他曾是全村的貧困戶,在縣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前兩年種了3畝韭菜,年收入2萬多元,從村里的貧窮戶一下子躍進了富裕戶的行列。喜得他逢人就說,“靠種韭菜,我過上了好日子!”
武山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光、熱、水、土壤等資源非常適宜韭菜生長,所產韭菜葉片寬大肥厚,并且粗纖維含量少,口感辛香鮮嫩,屬家庭餐桌上的一道佳肴。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該縣農民就在自家承包地里首次用塑料棚試驗種植韭菜。一冬下來,戶均收入上萬元。目前,全縣韭菜種植面積發展到6萬畝。
韭菜生產形成規模后,武山縣發揮韭菜的品牌優勢,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引導農民將韭菜生產向產業化發展。建立無公害韭菜生產基地及韭菜生產檔案,從種子、農藥、化肥、棚膜等方面進行質量監控,定人、定時、定戶、定片對產區土質、水源進行檢測化驗,指導韭菜的育苗、移栽、追肥,努力提升韭菜品質。對農藥的使用,嚴格堅持高效低毒、低殘留的使用原則,加大了對農藥用量、噴灑次數的控制力度,推行配方施肥,全面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肥。
為了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武山縣充分發揮專業協會的中介作用,堅持走“協會+基地”的路子,擴大訂單農業在銷售中的比重,主動與國內各地的蔬菜市場聯系,進行連鎖經營,拓寬韭菜的銷售渠道,并引進真空保鮮膜,保證了韭菜在長途販運中保鮮不變質,使菜農利益得到了最大保障,給農民種植韭菜吃上了“定心丸”。
為形成產業優勢,該縣積極實施韭菜品牌發展戰略,注冊韭菜商標,2003年通過環境考察和產品檢測,武山韭菜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首家認證為綠色A級食品。2005年11月,被命名為“中國韭菜之鄉”。嚴格的技術管理、良好的韭菜品質以及品牌戰略的成功實施,使“中國韭菜之鄉”的無公害韭菜成功地打入了京、津、滬、陜、湘、青及東北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