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不是等靠要”
——武山縣新農村建設采訪記
本報記者王玉國 周文濤

初冬季節,走進武山縣山丹鄉周莊村時,只見一條條水泥路,猶如一根根連綴的飄帶,把一幢幢農家房、一個個養殖小區、一座座組裝式移動溫棚緊緊相連。村內古木參天;村外田疇縱橫有致,呈現出一派現代化小康村的美景。
剛進村,記者就見到了村文書周響義。今年四十多歲的他一臉燦爛笑容,樂滋滋地對記者指著腳下的水泥路說:“過去,這里全是土房,街道也窄,一下雨,路面坑坑洼洼,出門就得穿長筒泥鞋,現在可好了。變化的還不止是這些呢,有線電視、太陽能也有了,咱村里比起縣城,也不差呢!

山丹鄉周莊村有兩個自然村,563戶、2573人。自從開展新農村建設后,山丹鄉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針,并結合鎮上的實際情況,開始了新農村建設工作。陪同采訪的縣新農村辦工作人員王宏義介紹說,縣上主要選擇一些積極性高的行政村作為突破口,開始新農村建設。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問及他們成功的“秘決”,他介紹說:“主要是依靠群眾自身的力量,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讓他們自己發揮更大的力量。”
一旁的村文書更是快人快語地說:“我們知道,新農村建設不是等靠要!”
人心齊,泰山移。武山縣的新農村建設,就是依托這一點,有條不紊地進行。據王宏義介紹:“武山縣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就是不等不靠,根據當地實際,發展主導產業,加強農民培訓。”

記者了解到,武山縣在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時,按照蔬菜、洋芋、養殖、勞務四大主導產業為發展思路,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從而使得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全縣四個五萬畝工程的實施,完成全膜玉米覆蓋5.02萬畝;引進洋芋良繁籽種65萬公斤,建成優質洋芋良繁基地5.05萬畝;縣上采取以獎代補和貼息貸款的辦法,進一步擴大蔬菜產業規模,先后引進菜瓜、韭菜、洋蔥、番茄、辣椒等20多個新品種,新增蔬菜面積1萬畝,全縣蔬菜總面積達24.5萬畝。
在畜牧產業方面,縣上先后制定出臺了《武山縣養殖小區建設規范》、《關于規范規模養殖小區貼息貸款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加速了養殖小區的發展速度,僅2008年就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7個,目前,全縣養殖小區達到50個,并完成了康達牧業有限公司肉牛屠宰線基礎工程,開工建設了城關興武萬頭良種仔豬繁育場,全縣畜禽存欄量達86萬多頭只,各類畜禽出欄53萬多頭只。在發展勞務經濟發展,大打“魯班山建筑”、“寧遠家政大嫂”等5個勞務品牌,完成了樺林高崖等20個勞務基地示范村規范化建設,全縣勞務基地發展到248個,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的30多個行業,完成勞務輸轉9.5萬多人,創勞務收入2.8億多元。農合組織不斷壯大,按照“支部+合作經濟組織”等模式,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進一步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王宏義介紹說:“勞務經濟的發展,也得依靠對農民的培訓措施。”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武山縣加強了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力度,深入開展了第二次新農村建設百日集中行動,堅持不懈地抓了政策、法律、科技、文明進農家活動,切實加強了對農民群眾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

記者在武山縣新農村辦公室了解到,依托縣職校、縣就業培訓中心、大林職業技校等勞務培訓基地,全縣共舉辦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用技能培訓班11期,培訓人員5000多人次,其中“兩后生”1000人。縣委組織部、縣科協、科技、扶貧、農牧、蔬菜和農發辦等部門在項目區、蔬菜園區和養殖小區及示范村、推進村村舉辦各類培訓班25期,培訓農民20000多人次,其中示范村和推進村90﹪以上的勞動力基本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實行了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承包制度,打破科技人員身份界限,聘請9名農民技術員承包園區及基地,提高了園區效益和質量。同時,對15個省市示范村和35個推進村的158名村干部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專題培訓,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帶領群眾建設新農村信心和決心。
建設新農村,黨和政府當然會給農民很多支持,包括出臺更多惠農政策。但是,新農村等不來、靠不來,也要不來,只能靠自己的雙手,艱苦奮斗干出來。這是武山縣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秘訣。正是這一點,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武山縣新時代的農民,一定能夠繪出充滿希望的新農村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