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為群眾辦實事
——武山縣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系列報道之五
特約記者陳曉明 何輝
抓作風、強素質、提效能,辦實事,讓人民群眾得實惠,這是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目的。通過學習實踐活動,使全縣的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在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上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舉措更加有力。他們積極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促進了和諧武山建設進程。

今年省、市確定的十二件實事涉及武山縣的有十件,經過各級黨政組織的共同努力,辦理工作順利推進。一是農村安全飲水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部分已投入試運行。二是沼氣建設開挖沼氣池4546口,“一池三改”2558座。三是3條通鄉油路改建路基84公里,鋪油38公里。四是抗震安居房建設順利,其中已完成整村搬遷重建8村479戶,在建7村458戶,為175戶五保戶統規統建了34處“五保家園”。五是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為1178戶城市低收入家庭發放廉租住房補貼78.84萬元,400套廉租房已開工建設。六是實施農村寄宿制初中建設和中小學危房改造,有9所初中寄宿樓已完成主體建設。七是中等職業教育按照政策減免學費。八是提高城鎮、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標準。九是盡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十是基層政權經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縣上承諾的十件實事得到有效落實。從解決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入手,按照“普惠制、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和當年辦結”的原則,年初確定了為民辦好10個方面、38項的實事,目前各項民生實事辦理得到了有效落實。大力實施全民創業扶助工程,落實小額擔保貸款1339萬元。建設通自然村道路57條198.9公里,田間道路107條181.5公里。加快巷道硬化工作,巷道硬化的行政村達到199個,占57.8%。渭河堤防建設加快推進,治理防洪險村險段17村17處3000米。廣泛動員,全民參與,高規格啟動了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整合原有公益性崗位和城鄉低保,設置環衛崗位10739個,全面建立了環衛工作隊伍,建立了垃圾清掃、運輸、填埋處理和監督管理新機制;在城區購置了灑水車、空調清掃車,新設果皮箱100個,“百點千池”建設在各鄉鎮全面鋪開,已建成垃圾池30個;以“四線七片兩區”為重點,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城鄉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觀,城鄉發展向清潔優美邁出了重要一步。新農合運行更趨完善,共為7156名參合住院病人報銷醫藥費1026.09萬元,門診報銷22.28萬元;為農村困難群眾207人發放大病救助資金51萬元;城鎮干部職工大額醫療保險費由原來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了100元,最高支付限額由2萬元提高到了2.4萬元。加強了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四門、樺林、龍臺3個文化站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城關文化站與縣文化館計劃合并建設;社會綜合福利中心業務樓已竣工。整合培訓項目和資金,完成農民工技能培訓25700人。
武山縣開展的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已全面轉入整改落實階段,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試點工作也在順利進行。各單位牢固樹立“關鍵在于落實”的思想,按照“四明確一承諾”的要求,正在有計劃、有步驟、有成效、扎扎實實地進行整改落實階段的各項工作,確保學習實踐活動成為群眾的滿意工程。

今年武山縣先后被列為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縣、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建設項目獎補試點縣、小型農田水利專項工程建設項目試點縣、省財政直管試點縣和市級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試點縣,為加快發展贏得了更多的政策機遇。全縣上下緊密結合實際,按照縣上“做強農業產業、拉長工業短腿、激發商貿活力、培育旅游優勢、統籌城鄉建設、實現工農一體”的發展思路,搶抓機遇,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強基礎、促和諧為主線,以加快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水力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人力資源四大優勢,繼續推進基礎設施改善、優勢產業培育、城鎮綜合開發、和諧社會構建四大建設,堅定不移地走好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全民創業、城鎮帶動和科教興縣五條路子,全力推進了武山經濟社會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