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副縣長李菊霞帶領縣文廣局、旅游局負責人先后深入樺林鄉、鴛鴦鎮、馬力鎮、灘歌鎮、龍臺鄉檢查指導文化旅游工作。
李菊霞一行深入到樺林、鴛鴦、灘歌、龍臺等鄉鎮綜合文化站和鴛鴦鎮紅軍強渡渭河紀念碑、馬力鎮“種谷臺”遺址、灘歌鎮明清古街、龍臺鄉冷水魚養殖場及農家樂進行了檢查指導。
李菊霞指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發展要帶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武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加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結合,對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菊霞要求,文化方面,各鄉鎮要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后續管理,對已建成的1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要完善軟件資料,盡快驗收。同時,要配齊配套設施,制定管理制度和辦法,確保早日投入使用。文廣局要充分挖掘全縣文化資源,加強宣傳力度,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為建設幸福和諧武山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灘歌、樺林要加快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建設進度,力爭春節前實現放映,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灘歌鎮要緊緊圍繞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百強鎮,以十七屆六中全會為契機,搶抓國家政策機遇,積極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把好規劃設計關,盡快啟動明清古街的保護維修。旅游方面,要堅持以“紅、黃、藍、綠、墨”為主題的多彩旅游發展思路,依托旅游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加強與麥積山石窟、麥積山景區的聯系,做到聯合推介,借力發展。縣旅游局要按照全縣旅游發展思路,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精心策劃,培植旅游載體,積極發展以“紅、黃、藍、綠、墨”為主題的多彩旅游。同時,要以“水簾洞拉梢寺”為重點,按照全縣規劃設計,著力抓好景區的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龍臺鄉要充分發揮慈云寺、冷水魚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高起點、高標準規劃設計,做到建筑物與景區環境相協調。飯菜要突出農家特色,著力推動鄉村游發展。(通訊員楊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