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武山縣立足全縣人才現狀,積極搭建平臺,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養模式,促進人才培育開發取得新突破。
依托基地抓培訓。結合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項目,緊緊圍繞蔬菜、玉器、勞務、養殖等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先后投入35萬元,在馬力北順、灘歌黑池殿、山丹車川、洛門文家寺等村建成了10個人才培訓中心。采取“理論+實踐”、“講座+觀摩”、“產業園區+培訓中心”等方式,先后舉辦各類培訓班310余期,培訓1.2萬人次。同時,依托縣職專、龍泉職校、大林技校等職業技術培訓基地,舉辦電腦、服裝、建筑、家政等技能培訓班75期,培訓4200多人。

結對幫扶抓帶動。實行“1+3”科技幫帶計劃,由1名農業科技人員幫帶3名村干部從事農業產業開發,全縣已結成科技幫扶對子264個。實行“1+1”創業互助計劃,先后選拔500名優秀鄉土人才與500名優秀農村黨員結成互助對子,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使一批優秀人才得到有效開發。開展“科技特派員下基層”、“山川教師聯姻”、“百名醫師下基層”等活動,向各鄉鎮選派了15名科技副鄉(鎮)長,238名科技特派員,向86個貧困村和后進村選派了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選派240名教師、65名衛生技術人員、24名政法系統年輕干部開展雙向對口掛職鍛煉。
異地交流抓提升。不斷加大“走出去”培訓力度,先后組織180多名黨政人才赴山東青島、福建南安等地學習城市建設、招商引資、社會管理經驗做法,選派420多名鄉土人才、村干部到山東壽光、寧夏中衛等地學習蔬菜種植、新農村建設。主動與省外勞務單位聯系,在山西大同、內蒙古東勝等地建立勞務基地23個,先后培訓技能人才9萬人次。加強與湖南師大、蘭大醫學院等省內外高校、醫院的合作交流,選送1100多名教育衛生領域骨干人才到合作院校學習深造。積極鼓勵和支持村干部參加甘肅農業大學大專學歷教育,已有135名村干部取得了大專學歷。
就業安置吸納人才。定期組織用人單位參加省市人才節會,擇優引進了一批教育、衛生、旅游、蔬菜等方面的緊缺人才。積極落實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進村進社和大學生“村官”等就業項目,堅持“凡進必考”的原則,公開招考公務員和事業人員,近三年全縣累計引進各類緊缺人才1382人,有效緩解了部分領域人才緊缺、結構失衡的問題。

合作共贏培養人才。采取高薪聘請、技術合作等形式,與省內外專家和知名院校教授聯系,經常性開展“引智”活動。縣醫院、中醫院等與醫學專家裴正學、劉寶厚等建立長期協作關系和網上遠程診療系統,邀請講學18多場次,開展重大手術150余例。在“雙聯”行動中,馬力鎮北順村與福建省蓉中村締結為友好共建村,并成立蓉順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在經濟、技術、資金、人才、文化、黨建等方面建立合作共建關系。同時,聘請十七大代表、福建萊克石化公司董事長、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為武山縣“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顧問,經常開展講學活動。
產業園區聚集人才。認真開展“人才特區”試點工作,以縣工業園區為依托,成立了園區管委會,完成了園區征地和“三通一平”等基礎工作,對企業緊缺人才進行了調研摸底,初步制定了企業入駐相關優惠政策和人才培養引進辦法。同時,充分發揮清池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大南河流域蔬菜示范園、山丹車川玉器加工、城關三粉加工、洛門龍泉柳編和四門陳醋等產業聚集的優勢,累計聚集種植、營銷、加工等各類人才5200多名。(何輝 薛小海 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