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武山北順村日光溫室園區的推動者和領頭人,精心鉆研蔬菜種植技術,承擔著園區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推廣等工作,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應用及園區科技培訓上成績顯著,被當地農民稱為“土專家、活財神”。他是一個優秀的蔬菜產業經紀人,擔負著當地蔬菜的營銷工作,產品遠銷漢中、蘭州、成都、武漢、青海等地,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以上。他憑著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帶領全村廣大農民群眾一起走上了富裕之路!
帶領鄉親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
——記武山縣北順村黨委委員、北順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尤紅明
本報記者 武文宣 武山報道

一走進武山馬力鎮北順村無公害蔬菜示范園區,你總能聽到“沒有尤紅明,我們就不懂種菜;沒有尤紅明,我們的園區就沒有大發展;沒有尤紅明,我們的菜更難變成錢”贊嘆聲。
與“農”結緣 放眼家鄉闖大業
1970年,尤紅明出生在武山北順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后,面對困難的家境,他無奈地放棄高考,最終決定回家種地。1998年,馬力鎮組織有文化的青年去洛門鎮參觀日光溫室蔬菜大棚,28歲的尤紅明在參觀過程中看到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的經濟效益非常好,這讓他眼前豁然一亮。這次參觀結束后,他立即找到縣上相關單位的技術人員,詳細咨詢了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的種植、栽培技術等事項。
1999年,他毅然決然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漳縣新寺鎮橋頭村租了一畝土地,建起了了兩座日光溫室,專門從山東引進了三個黃瓜新品種。在當年,一茬收入達到了1.6萬元的生產效益吸引來了本村一些村民對蔬菜大棚種植的想法。次年,該村村民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建棚16座,當年就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001年,面對馬力鎮北順村海拔高,群眾無種菜習慣,工作難度大的現實,尤紅明積極建議和動員親戚朋友率先建棚,發展蔬菜種植。本著為農民辦實事的熱情,他邊學邊干,邊干邊實踐。這時,尤紅明既是技術員又是義務工,一邊自己建棚做示范,一邊教授大家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的種植技術。
建棚過程中,尤紅明看到村民建棚所需的物資需要到45公里外的縣城去購買,費資耗力,并且價錢較高,質量沒有保障。于是,他自己出資2萬余元建起了一個農資經銷部,以成本價向建棚村民提供農膜、種子、農藥、鋼架、架桿,并且對一些資金比較困難的建棚群眾采取賒欠的形式提供各種農資,極大的方便了鄉親們發展大棚。通過示范引導,效益驅動,當年建棚63座,實現了北順村發展冬暖棚的重大突破。
該村村委會小朱說,“棚子建好當年,秋雨較多,冬季多陰冷多云天氣,給日光溫室生產帶來很大影響。尤紅明急農民所急,用自己的知識,全身心地投入冬暖棚的栽培實踐中,通過虛心請教同行,及時向上級反映生產中的問題和請求支援,及時指導農戶,當年該村的冬暖棚都取得了較好收益”。
擴大“銷路” 再借春風繪藍圖
為了增加收入,也為了全村蔬菜生產更上新臺階,尤紅明自己拿錢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冒著風險做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和群眾易于接受的新技術。在專業技術人員和他的精心指導下,通過他的示范種植,黃瓜嫁接技術已在全村普及。
2002年,由縣上蹲點技術干部首次從山東引進番瓜新品種——法國冬玉,試驗種植取得了成功。隨后兩年,他自己郵寄引進法國冬玉。通過近3年的細心栽培、管理、分析,了解法國冬玉種子特性,掌握種植規程,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2006年,他引進無土栽培和滴灌技術,種植禮品西瓜摸索總結、推廣日光溫室生產新模式、新技術,效益逐年增加。突破了西瓜反季節栽培新難題,為當地農民種植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他還示范引進了黃板誘殺、反光膜增溫,生態肥、生物制劑農藥的使用等新技術,為發展無公害蔬菜奠定了基礎。
隨著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效益越來越好,想建棚的群眾越來越多,但是建棚用地和資金卻成了大問題,尤紅明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多方奔走,終于得到了縣上和鎮政府的幫助和支持,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共解決土地400多畝,協調小額貸款582萬元,徹底解決了這一制約北順蔬菜產業發展的大難題。
為了增加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的產量,使全村蔬菜生產邁上新臺階,尤紅明自己開辟出了32個日光溫室蔬菜示范園區大棚,對品種、種植、模式、方法、肥料、田間管理等蔬菜成長過程進行全方位的實驗。通過尤紅明的不斷努力,篩選、推廣出了許多適宜北順村種植的優良產品,探索出了大量群眾容易掌握的新技術,推動了北順蔬菜種植的科學發展,促進了產品提質。
馬力鎮北順村地處武山縣最西面,距縣城45公里,交通不便。當地蔬菜基地建成了,周邊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可銷售成了問題。2001年3月,國家級重點批發市場的黃瓜價格每公斤達到2.6元,可北順基地的黃瓜只有1.4元,他就想到種好菜還得把菜賣好。于是他領頭用三輪車去洛門鎮、岷縣、定西等地搞蔬菜批發,但還是產大于銷,又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影響了生產。
這時,尤紅明想到了把“客戶請進來”,就地收購蔬菜,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他決定吸引外商。于是,他去天水、寶雞、漢中、成都等地,邀請各地客戶到北順村實地考察,管吃管住,熱情接待。外地客商被他的誠意和熱情感動,客商們看到北順產的蔬菜不但質量好,而且價格公道,都和北順村結成了長久的合作關系。他想方設法搞包裝,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同時,尤紅明通過網絡打通了隴南、蘭州、新疆、青海、武漢等省市的銷售渠道。
當年,該村累計銷售蔬菜2000噸以上,年銷售額達600萬元以上,為當地群眾增加收入500萬元以上。
服務“三農” 創立品牌樹形象
尤紅明是一位愛學習,善動腦,熱情大方,顧全大局的蔬菜種植能手。他的棚種好了,可沒有忘記給當地百姓服務。尤紅明致富了,但當他看到村里其他群眾生活的還很困難時,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要是沒有黨的好政策,自己也不可能富起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要為鄉親們做些事情”。
2007年12月,尤紅明與園區菜農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則,注冊資金50萬元,在縣工商局注冊成立了“武山縣北順蔬菜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占地58.3畝,現有社員259人,全部為蔬菜種植農戶,主要業務以生產銷售設施無公害蔬菜和農業生產資料為主,輻射帶動周邊四縣蔬菜種植戶20000多戶,38000多人,種植面積達15000多畝,年產蔬菜10萬噸,產值1.2億元,當地農民種植蔬菜人均增收4500元,蔬菜種植已成為當地主導支柱產業。
北順蔬菜專業合作社是一個主要以新技術引進、優勢產品推廣、特色蔬菜產品銷售為紐帶組建而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標志著北順村日光溫室蔬菜種植步入了規模發展、集約經營的快車道。
這一年“武山縣北順蔬菜專業合作社”被縣委組織部確定為“武山縣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培訓基地”,先后舉辦培訓班100多期,培訓菜農15000多人次,北順村成為全縣農村致富發展的一面旗幟,尤紅明個人多次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尤紅明長期生活生產在農村,熱衷于農業生產,始終為農民著想,鄉親有難題、有問題,只要吱一聲,他都能夠親臨現場指導。有一年雪災凍害發生時,他及時向縣上、鎮上打電話反映災情,并建議菜農在陰雪天揭草簾提溫增光,抗低溫,為園區抗冰害起到了積極作用。否則,你不知道武山縣的菜農損失有多慘!
由于尤紅明等技術骨干業務過硬,服務周到熱情,經常被周邊的北九、楊坪、付門、柴莊及漳縣新寺橋頭等地請去指導蔬菜種植、病蟲害防治,被當地農民稱為“土專農”、“活財神”。
2008年,武山縣北順蔬菜專業合作社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紅民”牌蔬菜商標。2012年5月,“紅民”牌黃瓜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尤紅明邀請專人為“紅民”牌蔬菜設計的高標準的規范化包裝箱為當地樹立品牌化、特色優勢農產品、規范化管理及經營發展奠定了基礎,為該村及周邊無公害蔬菜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為當地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開辟了新的途徑,為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亮點。
情系“三農” 推動縣域經濟繁榮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尤紅明以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帶領北順村廣大菜農,建成了一處占地2000多畝的北順蔬菜園區,已累計建成連片日光溫室842座,占地1600畝,年產蔬菜3200萬公斤,總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
2012年12月底,合作社產品銷售收入為700多萬元,包括產品經營收入500多萬元,在產銷活動中,產品經營支出200多萬元,本年產品經營收益100多萬元。合作社2012年底資產總額為1300萬元,包括流動資產300多萬元,固定資產800多萬元,流動資產包括貨幣資金70萬元。北順蔬菜園區已發展成為全縣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之一,蔬菜種植成為社員發家致富的核心支柱產業。
尤紅明告訴本報記者,他所取得的成績與社會各界特別是農業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2008年,他被武山縣委、武山縣政府評為“創業明星”,2008年被省農牧廳、省人事廳、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評為“甘肅省農村優秀人才”,2009年被天水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0年被天水市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他領導下的北順蔬菜專業合作社2008年被甘肅省農牧廳授予全省“百強”稱號、2009年被評為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3天,尤紅明尤紅明就以合作社的名義向災區捐款5000元。當他在電視上看到災區群眾生活物資匱乏,整天吃方便面時,馬上著手從北順村菜農手中收購了兩卡車新鮮蔬菜,一路上他和司機冒著不斷的余震和山體滑坡,不分晝夜的趕赴災區,但由于到達隴南市文縣后,山體塌方無法繼續通行,就將兩卡車新鮮蔬菜分別捐給了在文縣抗震救災的人民子弟兵和文縣一中的老師和學生們。
2012年春,自全省雙聯行動開展以來,武山縣馬力北順村被確定為省為王三運書記的聯系村。在調研中,王書記來到尤紅明的蔬菜專業農民合作社,這是他沒想到的事情。他告訴記者,“如果沒有政策的支持,我也不可能辦起武山縣北順蔬菜專業合作社。所以說,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
2013年,北順村迎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一個計劃投資1600萬元,占地20畝的集農產品交易、農資服務、蔬菜包裝保鮮儲藏為一體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項目全面實施建設。
采訪中,北順村黨委書記劉天緒告訴記者,2012年該村人均收入5450元,蔬菜產業收入占總數的78%。該項目的啟動,不但徹底打通了制約北順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而且還可以解決200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年創利潤300余萬元,將帶動區域農民年增收達1億元。
尤紅明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他致富不忘家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對人民的深情,他以共產黨人堅定的信念扎根農村,服務農民,帶領北順村的農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面對媒體記者的采訪,他曾經說過:“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看見大家的日子過的不如我,我心里就難受,就想給群眾辦些事情。要是沒有黨的好政策,也沒有我的今天,我不求升官發財,也不想做百萬富翁,只希望盡我所能給大家伙干些實實在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