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傍晚,武山縣咀頭鄉黨口村文化廣場上,人們和著激昂的音樂,跳著歡快的舞蹈,感受著聯村聯戶帶來的變化,盡情享受著文明和諧的幸福生活。今年以來,武山縣理清思路,突出重點,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壯大富民產業,想方設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扎實推進“雙聯”行動縱深開展,全縣鄉村呈現出蓬勃發展奔小康的嶄新氣象。
龍臺鄉 夯實基礎促發展
龍臺鄉全面加快富民產業路、飲水安全、村莊道路硬化、村級陣地建設,硬化楊莊村至灘歌鎮通鄉公路5.6公里,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硬化大莊、賈山、龍山等5村村內巷道7.5公里,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新修賈山、東溝、青山等村田間道路15公里,切實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沙化山羊坪新村至董莊新村產業路3公里;新建山羊坪、馬年兩村村陣地,解決了村“兩委”無辦公場所的問題;建成了大莊村老年人活動中心,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實施了南部山區安全人飲工程,徹底解決了溝門、東溝、馬年、龍山等村安全飲水問題。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及氣候特點,積極引導群眾選取適宜各村氣候特點的農作物,科學種植。在王山村流轉閑置山坡地500畝,建設沙棘園,在董莊村流轉土地100畝,用于中藥材試點種植,有效利用了閑置土地,為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務工場所,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高樓鄉 產業引領致富路
高樓鄉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資金補貼、技術指導、跟蹤服務”的建設思路,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蔬菜產業,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今年前九個月,全鄉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418畝,蔬菜總收入1450.8萬元。建成了陳門、八院、子年3個設施航天辣椒種植園區;在八營、斗敵等村種植架豆150畝;依托整村推進項目,在山區規劃建成了342座設施大棚,實現了當年建棚、當年種植、當年見效。邀請致富能人和技術能手,為蔬菜種植戶傳經授課,舉辦培訓班12期,培訓菜農1000余人次。在陳門、八院建成了上水工程2處,在柳灘村建成引水灌溉工程1處,在陳門、子年、八院、柳灘蔬菜園區襯砌渠道31公里,建成產業路17條22公里,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

樺林鄉 勞務輸轉保增收
樺林鄉把勞務輸轉作為推進“雙聯”行動的重要抓手,按照“抓產業、建基地,抓培訓、創品牌,抓輸轉、增收入”的思路,服務和輸轉并舉,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至9月份,全鄉共輸轉勞動力55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8000多萬元。成立了勞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勞務產業協會,將勞務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建立了領導干部包村包組包重點對象工作責任制,真正使勞務輸轉工作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狠抓勞務基地和品牌建設,先后在新疆、內蒙、銀川、蘭州等地建立了以建筑、餐飲服務、機械加工、家政服務為特色的勞務基地80多個。組織聯戶干部對聯系戶勞動力和就業情況進行調查、登記,調查數據由村、鄉勞務辦層層統一建檔立卡,登記造冊,逐步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資源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高效、快捷服務。

黨口村 聯村聯出新氣象
黨口村在聯系單位的幫助下,仔細研究村里的發展現狀和制約因素,積極探尋脫貧致富的做法和經驗,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集中供水點兩處,解決了宋河組人畜飲水安全問題;建成響河溝、朱槽溝兩座“便民橋”,結束了村民趟河而過的歷史;建成新村住宅40座,新建并硬化村莊道路1.5公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觀。同時確定了“提升全膜玉米種植、勞務輸轉等優勢產業,扶持核桃種植和養殖業”的發展思路,今年種植的300畝全膜玉米喜獲豐收;20畝優質核桃樹苗長勢喜人;舉辦勞務培訓2期,培訓人員120人次,有組織地輸轉外出務工人員90人。占地2050平方米含村“兩委”辦公服務場所、村級衛生室、文化活動室、村級商貿綜合服務社、村民廣場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全村面貌煥然一新。(特約記者 車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