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致富路”修到農民家門口
——武山縣農村道路建設紀實

1月7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交通報、甘肅日報等多家中央和省級媒體的記者齊聚武山縣,深入基層一線進行聯合采訪,聚焦武山農村道路建設,體會群眾對發展農村公路的迫切需求,體驗農村交通條件的巨大改善,真實感受農村公路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筆者隨行走進廣袤的武山鄉村,看到一條條農村公路寬展平坦、四通八達,滿載著蔬菜的農用車,從偏僻的村莊奔向城里繁華的農貿市場。“以前,到我們村的路坑坑洼洼非常難走,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現在好了,路寬了,車多了,交通便利了,日子也過得活泛了!”山丹鄉周家莊村67歲老人周德明高興地說。

近年來,武山縣堅持走“先通后暢、先易后難、整體推進”的路子,以全縣道路網絡化、通鄉道路柏油化、通村道路水泥化、村內巷道全硬化為目標,先后實施通鄉、通達、通暢和“雙通”工程項目1049條2893公里,新建橋梁9座,總投資達41600萬元。截至2013年底,全縣15個鄉鎮全部通柏油路,407個建制村中295個已通瀝青路(水泥路)469.47公里,分別占行政村總數的72.4%和總里程的53.35%,初步形成了以國、省、縣道為主框架,以通鄉公路為樞紐,以通村公路為補充的“五縱四橫”公路網絡,基本實現了“高速通省市,快捷出縣城,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標。

“同樣是菜水,以前來收購的人少,價錢低,現在路都修到了家門口,收菜的人直接到地頭上來收購,我們再不用出村子,就可以買上個好價錢。”從清池村農民樸素的話語中,可以真切感受到農村道路建設給他們帶來的實惠。
武山是蔬菜大縣,近年來縣上大力扶持“一園一區四片兩帶”蔬菜產業發展,實現了由蔬菜大縣到蔬菜強縣的跨越,截至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5萬畝,總產量91萬噸,總產值15億元。
為進一步帶動蔬菜產業發展,該縣先后修通田間道路451條790.3公里,硬化蔬菜園區產業道路92條89.44公里,便捷的公路交通,為蔬菜等農產品運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使蔬菜產品遠銷20多個省市和地區。2013年,全縣僅蔬菜外銷總量達到1.8億公斤,總產值2.6億元。

公路通了,收入多了,腦筋活了,面貌變了,是武山縣農村公路建設帶給農民群眾的切身感受。依托快速發展的公路交通,該縣公路運輸業發展迅猛,目前有營運客車418臺,比2000年增加了248臺,客運量96.26萬人;貨運車輛1678臺,貨運量187萬噸。如今,最邊遠的沿安鄉到達縣城的時間由過去的3小時縮短到1小時以內,最邊遠的村到達鄉鎮所在地由過去的2小時縮短到1小時。公路通暢加快了客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帶動了鄉村經濟蓬勃發展,農村公路真正成了農民群眾增收的“致富路”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與此同時,該縣相繼建成水簾洞道路、木梯寺道路、溫草路、城沿路前段等旅游道路4條50.8公里。依托不斷發展的公路交通,世界第一摩崖浮雕水簾洞拉梢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木梯寺、臥牛山、老君山省級森林公園、草川大草原、西北最佳康體湯浴目的地—武山溫泉等旅游景點受到了各地游客的青睞,推動旅游產業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據縣交通局紀檢書記成小勝介紹,在農村公路建設上嚴把準入、材料、現場、驗收等“四關”,確保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時,武山縣將管養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實施了《武山縣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細則》和《武山縣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辦法》,確定村莊道路清潔員1860名、管護員700名、監督員350名,縣財政每年投入130多萬的農村公路養護費,嚴格落實農村公路劃段包干、輪流養護、專人監督的管護體制,使全縣農村公路管養工作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農村公路通行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談起農村公路建設,縣交通局局長王維君信心十足:“農村公路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們將全力以赴把這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德政工程辦好,讓全縣人民走上平平坦坦的道路,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筑就康莊大道。”(柴小明 特約記者 車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