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武山縣因地制宜,采取“四順應、四強化”全力加快旱作農業示范區建設,建成了西梁兩年三熟糧菜高效生產技術示范點等集萬畝全膜玉米、萬畝正茬及復種蔬菜和萬畝全膜原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一體的高產、高效、優質多元化旱作農業綜合性示范區。
一是順應自然要求,強化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不斷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間套復種等旱作農業技術,著力構建以正茬豆角、冬小麥、冬油菜茬復種全膜豆角為主的增收模式,形成了小麥-菜瓜-油菜和小麥-菜瓜-玉米、油菜-豆角-玉米和油菜-豆角-小麥、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原膜點播冬油菜-全膜雙壟溝播豆角六種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上半年,西梁示范點已種植全膜玉米1.96萬畝,正茬和油菜茬復種全膜豆角1.43萬畝。

二是順應市場要求,強化新品種引進推廣。為滿足市場對新品種的需求,積極引進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易于栽培的先玉335、興達1號等新品種。經過對玉米新品種、油菜茬復種架豆新品種、油菜茬復種胡蘿卜新品種等的試驗示范,篩選出了適合該區域的優良品種30多個。
三是順應群眾要求,強化新技術推廣應用。整合項目資金,著力加大新技術的示范推廣。依托玉米高產創建、高原夏菜、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等項目,大力推廣玉米高產、山旱地蔬菜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原膜二次利用等多種新技術,其中,原膜二次利用種植技術推廣面積達1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達4000余畝。同時積極開展玉米莖腐病防治、冬小麥最佳施肥量確定、復種架豆密度試驗、全膜玉米肥料利用率試驗等十余項田間試驗,并將試驗結果應用于生產。
四是順應可持續發展要求,強化技術培訓與指導。采取集中培訓、廣播宣傳、深入田間地頭、現場示范指導、發放明白紙等多種形式開展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與指導,年培訓均在3次以上,培訓指導農民5000人次以上,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萬余份。通過培訓,使群眾及時掌握了各類新技術、新品種,并普遍應用于生產,示范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