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武山縣把縣鄉公路建設作為深化扶貧攻堅,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突破口,搶抓全省扶貧攻堅交通先行省級試點縣的歷史機遇,按照“構建骨架、打通出口、輻射鄉鎮、延伸農村、完善網絡、提高等級”的建設思路,以建設“民生路”“出境路”“產業路”“旅游路”為著力點,不斷加大縣鄉公路建設力度,初步形成了以國、省、縣道為主框架,通鄉公路為樞紐,通村公路為補充的公路交通網絡,群眾世代期盼解決的行路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建成農村公路2188公里,15個鄉鎮全部通了瀝青路,291個村通了水泥或瀝青路,占行政村總數的72%,2014年底將達到346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5%,2015年將實現全部覆蓋。
群眾心坎上的幸福路、致富路、小康路
一提起武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武山蔬菜,每年蔬菜收入可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3%,武山也因此贏得了“蔬菜之鄉”的美譽。
為加快全縣蔬菜產業發展,提升園區檔次,降低運輸成本,武山縣利用3年時間先后實施了城關鎮清池蔬菜示范園區、山丹鄉周莊蔬菜示范園區、馬力鎮北順蔬菜示范園區、馬力鎮付門蔬菜園區等通產業水泥路。同時,為了發展山區旱作農業生產,科學規劃,修建了聯網度高、帶動作用大的溫泉東梁公路和四門西梁通暢工程(水泥路)等旱作農業局域產業道路,為麥后復種菜瓜、架豆王等旱作農業生產、農產品外銷提供便捷的交通條件。全縣目前已建成通產業道路107條82.94公里,真正達到了帶動農村發展,實現農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目標。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81元,比3年前整整翻了一番,一條條農村產業道路成為武山群眾心坎上的幸福路、致富路、小康路。
使“最后一公里”直達群眾家門口
“過去上縣城辦點事,早上天不亮出門,跑一趟就是一天。現在一個上午跑來回,連中午飯都可以回鄉上吃。”武山縣沿安鄉政府上班的羅小龍說起武山的公路更有體會。
為了實現城鄉交通建設的均衡發展,解決部分邊遠山區自然村不通公路和田間道路的問題,武山縣從2008年起每年投資500萬元,按照通自然村道路每公里1萬元、通田間道路每公里5千元的補助標準,先后投資3500萬元,以獎代補建成自然村和田間產業路733條,總計長度達1300多公里(簡稱“雙通”工程),有效彌補了山區自然村不通公路和田間道路的“空白”,使全縣95%的自然村都通了公路。另外,為了解決農村道路項目資金少、修建規模小,導致有些道路不能通到村、不能與主干道相連,造成道路不聯網,形成斷頭路的實際問題,武山縣多渠道整合人力物力財力,采取群眾“投”、財政“補”、企業“墊”、部門“幫”、多方“籌”等形式,發動群眾投工投勞2.6萬個,整合各類農村發展項目資金2100多萬元,動員省市雙聯單位、武山籍在外人士和民營企業家捐資幫建,群策群力為公路建設打基礎、做配套、消“盲點”,真正使公路建設的“最后一公里”直達群眾家門口。
“修通一條道路、搞活一片流通、帶動一線產業、繁榮一帶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如今的武山,鄉有客運站、村有簡易站、路有停靠點,全縣已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國道310線為紐帶、以縣道為骨架、以鄉村道為血脈的縣域公路網,構筑起縣城到15個鄉鎮1小時公路時空圈。無論從城市到農村、從干線公路到鄉村公路,一條條平坦寬闊的公路縱橫交錯、連接成網,在極大地方便農村群眾安全出行的同時,進一步縮短了城鄉距離。據統計,全縣15個鄉鎮的93條鄉村公交線路,327輛公交車,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焦旭周 柴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