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實踐活動后續整改工作中,武山縣始終把規范服務窗口服務行為作為一項重點整治任務來抓,尤其是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醫療行業窗口服務缺位問題,著力在服務行為、便民利民、服務實效、作風建設、完善機制等方面實打實抓整治,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著力在服務行為上抓整改。繼續深入開展“三好一滿意”等活動,引導廣大醫務人員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視病人為親人的服務理念,積極推行“全日制”和“無假日”門診,不斷提升全縣醫療服務窗口單位的服務質量,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維護病人權益。繼續推行優質護理服務,做到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要求醫護人員主動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交流,答疑解惑、排憂解難,積極解決問題,做到發現問題及早解決,讓患者滿意。

改善醫療衛生環境,著力在便民利民上抓整改。大力改善醫療環境和服務設施,建立了“群眾辦事、就診引導”一站式服務臺,向群眾發放“武山縣新農合醫藥費報銷明白單”、“醫院醫藥費報銷明白紙”,提高了群眾政策知曉率。通過設置電子信息平臺和公布收費清單、每日住院清單等措施,向群眾公開相關服務和收費項目標準,方便群眾查閱。制作了清晰規范的平面導圖和指示標識,設置了座椅、電視、輪椅等公共服務設施,為患者就醫提供了貼心服務。同時,大力改善環境衛生,對醫用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及時進行清理,對醫療器械物品及時進行消毒,做到隨到、隨領、隨換,保證了臨床使用的安全快捷。
密切聯系廣大群眾,著力在服務實效上抓整改。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托“雙聯”行動、“三下鄉”等活動,抽調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師,廣泛開展大型義診咨詢宣傳活動,零距離讓基層群眾接觸健康技能、中醫保健適宜技術和養生保健方法、衛生惠民政策和健康教育知識,暢通群眾面對面服務通道。為城鄉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并進行電子檔案信息采集,對36856名65歲以上老年人、23575名高血壓病人、3548名Ⅱ型糖尿病人、重性精神疾病建檔1133人實行了動態跟蹤健康管理。在群眾中廣泛開展健康文化墻、健康沙龍、農戶發放保健包等村級3件事,以通俗易懂方式提高基層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和健康素養水平。

塑造醫德醫風形象,著力在作風建設上抓整改。持續推進醫療衛生行風建設,重點整治醫療衛生人員個人收入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掛鉤、開單提成、違規收費、收受回扣、收受患者“紅包”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建立健全醫療器械及耗材集中招標采購制度、重點人員和關鍵崗位輪崗制度、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行政審批制度、衛生系統財務管理規定、醫療衛生機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誡勉談話制度、衛生系統黨風廉政建設約談制度、醫療衛生機構黨政負責人、科室負責人向局黨委述廉述作風制度,進一步端正和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制約和監督不正之風易發、多發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部位,把抑制行業不正之風滲透到醫療機構監管的各個環節,形成用制度預防和堵塞行業不正作風的工作機制,努力從源頭防范行業不正之風。對全縣醫療質量和醫德醫風開展專項督查,嚴肅查處損害群眾利益的醫療違紀違法行為,有力促進了衛生行業作風建設的大轉變。
注重制度機制創新,著力在完善機制上抓整改。積極推行“先治病、后付費”管理模式,與省、市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簽訂了新農合直通車協議,率先在全省實施新農合即時結報,為農民搭建了醫療費結報“直通車”,實現了群眾少掏錢、少跑路、快報銷。積極協調省、市主管部門,將門診統籌擴大至縣級醫療機構,解決群眾在縣級醫院門診量大、難報銷問題,切實減輕了群眾負擔。簡化辦事流程,取消了縣內醫療機構住院鄉村兩級證明,把縣外醫藥費的審核報銷由縣合管辦下放到各鄉鎮衛生院,并實行1月內限時辦結制度,極大地縮短了醫藥費審核報銷周期。積極協調縣財政、農行、郵儲銀行等單位,將報銷資金支付方式由原來的提取現金調整為銀行打卡,有效保證了群眾醫療資金安全。開設急診綠色通道,對急診患者實行先就診、先搶救、先入院、后辦手續的“三先一后”服務,有效防范了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