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山老君山考究老子西行與道家“老君信仰”祈福文化

隴上名山老君山距武山縣城南約5華里處,自古享有“君山獨秀,俯瞰渭水”之美譽,“君山壁障”為古寧遠八景之一。老君山山勢雄偉,峰巒疊嶂,怪石嶙峋;古松參天,林海波涌,氣郁蔥濃;深澗幽壑,湍流激石。風光秀麗的老君山有太清勝景、石峽飛瀑、朝陽古洞、棋盤仙跡、雞冠疊翠、鍋底煙云、幽谷神泉、瞭臺瞰渭等君山八景。民間有“君山綠,衣食足;君山禿,萬家哭”之說。據史載,老君山道觀始建于漢末,后歷代均有修葺。北宋仁宗年間重建后,形成較大規模。老君廟氣勢非凡,為一時頗負盛名的道場,元代重建八卦亭、三清殿、靈祖殿、三元殿、觀音殿等。明洪武年間又有增建,憾惜明崇禎十七年(1644)大部分建筑毀于火災。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又修,道觀十五年(1835)再修,漸成隴中著名道觀,主要殿堂憾毀于“文革”時期。
武山老君山相傳是道教祖師老子西行修道之地,故以老君名之。《史記·老子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從《史記》記載可知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今河南鹿邑縣東)人,因不滿周朝的腐敗而辭官歸隱,在西行經函谷關時遇到關令尹喜,在其要求下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上下篇,后不知去向。《漢書·藝文志》載:“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據道家經藏《仙佛奇蹤》、《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等記載,尹喜為甘肅天水人。《后漢書》載:“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漢代劉向的《列仙傳》是這樣記述的:“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常服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后與老子俱流沙華明,服芭勝食,莫知其所終。”夷狄和流沙泛指今甘肅河西地區,由此可知,尹喜辭官后隨老子沿渭水而行途徑今甘肅天水地區。西漢劉向《列仙傳》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又南朝梁劉艦《文心雕龍·諸子篇》云:“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愛序道德,以冠百氏。”可知“伯陽”因老子字而名。《水經注·渭水》記載:“(渭水)又東經上邽(今天水)城南……渭水又東,伯陽谷水入焉。水出刑馬山之伯陽谷,北流,白水出東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陽水。伯陽水又西北歷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渭水又東歷大利,……屈而東徑伯陽城南,謂之伯陽川。蓋李耳西入,往徑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可見,老子經伯陽谷入隴的故事在北魏時期還很盛傳,于是北魏置縣之時就將這一區域設立的新縣定名“伯陽”,準其地望在今天水麥積區伯陽鎮一帶。《水經注》作者北魏酈道元的祖父酈嵩做過天水太守,因此對本區的注解應該準確。1986年在天水北道(麥積)區放馬灘出土了戰國時期的七副木板地圖,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物地圖,經學者研究,七幅圖拼接成一幅大圖,是邽縣為中心的政區圖和交通物產圖。而這幅圖的中心區域正好是今天水市的秦州、麥積兩區。此圖的文字注記中有虎谷、虎溪、苦谷、苦史、廣堂史等地名。而“苦”、“虎”一音之轉,“苦谷”、“苦史”亦即“虎谷”、“虎史”;又老子曾任“周守藏之史”、“廣堂史”之名當由此而起。老子故鄉是“苦縣”,此“苦”正好印證了木板地圖上標示的“苦”。今武山老君山主峰謂之“伯陽”峰,“青牛”嶺、“伯陽”洞、“煉丹”臺、“棋盤臺”等以老子行跡命名的景點,康熙《寧遠志·古跡》載:“棋盤臺,在老君山。相傳為老子、尹喜對弈處。”這些地名千百年來一直沿襲,這正是對《水經注》記述伯陽時所言“蓋李耳西入,往逸所由,故山原吠谷,往往播其名”的古老實證。《莊子·寓言》稱:“陽子居南之沛,老子西游于秦。”《史記》正文末《索隱述贊》云稱:“伯陽立教,清凈無為。道遵東魯,跡竄西垂。”秦和西陲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對以今天水為中心的甘肅東部地區的稱謂。
老子之所以歸隱秦隴之地,主要是秦國長期和戎族相處,民風淳樸而率直,這很符合老子“小國寡民”思想。《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隴西……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于內郡。”后老子沿渭水西行經隴西、渭源到臨洮后一直往西行,后又返回臨洮。隋煬帝《西征·過渭源》:“長林嘯白獸,云徑想青牛。”這里的“青牛”代指老君,相傳老子沿渭水騎青牛西行。后逝世于秦地,《莊子·養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失”(或曰佚)為老子生前好友,秦為隴上,可見,老子不僅入隴,且終老于隴上。今臨洮岳麓山“鳳臺”相傳為老子飛升處。先秦時期本區的原著民氐羌后裔今生活在四川阿壩等地的羌民對老君極為尊崇,其民俗信仰和道教也有很深厚歷史淵源。
東漢張陵《老子想爾注》曰:“一(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魏書·釋老志》載:“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可見,老子在道教中是至尊和人格之神。隴中民間信奉道教,崇祠教祖太上老君。一方面是由于老子西行在此布道講經,并終老于本區,故在此區影響深遠。此外,歷史上本區天災人禍多發,人民生命財產經常受到威脅,而老子的道家思想“輕物重生”,是以生的崇拜開始求道的,幻想通過各種養生修煉而達到長生,這種觀念必將在民間衍化成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封神演義》、《西游記》等神話中太上老君手中的法器紫金紅葫蘆、羊脂玉凈瓶等的靈丹妙藥可使枯木逢春、起死回生等超凡神力,這恰恰契合了民眾“保命求生”的心理需求,在當地信眾觀念中老君有祈福禳災、降妖除魅、扶危濟困、祛病救人、延年增壽、拯危消厄、救災解禍、濟世度人、賜福祿壽,家門安泰,子孫隆昌之功法。隴中鄉間村莊普遍建有老君廟俗稱天爺堂以祀奉,正如《鞏昌府志·校注》載:“民間流傳太上老君是鐵匠、補鍋匠、礦山作業、窯匠、銀匠與冶鑄業等行業的創始者和守護神,保護行業興旺,人身平安。太上老君睿智慈祥是長壽之人,又是道德天君,民間供奉太上老君,可遠離疾病,身體健康,延命長壽,可保佑官祿不斷,家庭繁榮,多子多福、財源旺盛,平安吉祥。
武山老君山上有一巨石形如龜背,頭尾皆具,人稱“靈龜石”,又叫“如意墩、臥虎墩”。石上可坐數十人,相傳老君在此講經。現民間仍有“石上一坐可壽百歲,接福納祥一生如意”的說法。每年農歷二月十五老君圣誕,武山老君山都要舉行盛大的祈福法會,其中最重要的科儀是打平安醮,俗稱“打醮”,冀求老君護佑驅除疫厲災害、年成豐收、合境平安。
老子講究順應自然,修養身心,合乎天道,清凈無為,反對刀兵,主張和平。民間供奉太上老君,寓意修身養性,順應自然,為人處世與天地合德,以祈保境安民,風調雨順、平安人生。當地民間還流傳著“太上老君急急令”,遇到困厄念咒祈禱,這樣就能逢兇化吉、解危救難。隴中民間老君信仰中有“許愿”“求神”和“還愿”“酬神”等行為,表達方式主要有:稟燭進香、設壇齋醮、重禮祭祀、捐錢獻物、掛匾進袍、唱戲酬神等等,以祈愿求福、降福賜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