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起于兩場暴雨,文廟有些建筑地基下陷,墻體出現裂縫,但無錢整修
武威市文廟位于武威城東南,每年的祭孔活動都在這里舉行。
1963年2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為“2005全球聯合祭孔”西北惟一分會場;2006年1月武威市文廟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A級旅游景區。
本報記者何學平為您報道武威市文廟是該市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大型孔廟建筑,素有“隴右學宮之冠”之譽。記者昨日采訪時獲悉,武威市文廟建筑群內沒有設計排水系統,在遭受了兩次特大暴雨后,文廟主題建筑地基下陷,墻體出現裂縫。有關專家現場勘察后,認為如不及時消除隱患,將威脅文廟的安全。核心建筑區積水深達60厘米
據武威市博物館辦公室劉主任介紹,今年7月30日和8月10日的兩次特大暴雨,給武威市博物館的文廟、西夏館、大云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特別是文廟景區地勢較低,臨街洪水驟然倒灌,文廟核心建筑區積水深40~60厘米不等。洪水毀壞地下電纜接線井24眼沖毀古建筑墻皮200余平方米,沖刷掉紅墻涂料1000平方米;文廟院內墻體裂縫3處,地基下陷20余處。桂籍殿、大成殿及其附屬東西廊房穹頂20余處漏雨,大成殿臺基下沉,基座裂縫4處,西北角、東北角木柱下陷3到5厘米,傾斜2到4厘米;石刻展廳后墻雨水淤積、下滲嚴重;文昌宮、孔廟院內牌樓墻體裂縫,地基下沉,險情加重;儒學院遺留建筑房頂漏雨嚴重,東西廂房進水。排水系統問題重重
記者了解到,對武威市文廟最大的威脅是文廟古建筑群自身給排水問題。武威博物館楊館長說,武威市文廟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以來,還沒系統地進行過整體維修,給排水管網布設紊亂,管徑細小,滲漏、堵塞現象嚴重。全廟給水管網鋪設使用至今已有25年之久,管道、閥門銹蝕,堵塞、滲漏多達20余處。同時,武威市文廟建筑群內始終沒有設計鋪設排水管道與市政排水管網相銜接,院內排水一直依靠自然下滲和人工疏導的辦法,長此以往導致文廟地表潮濕,古建筑地基下陷,墻體裂縫。文廟臨街地勢高于廟內地勢,大雨后街面雨水徑直灌入文廟山門,不僅影響著古建筑群和文物安全,還影響著游客的人身安全。無錢修繕文廟
記者采訪時,有關專家說,為了確保文廟古建筑群及館藏文物的安全,防止氣候、地質災害對文廟古建筑群的再次破壞,急需對文廟給排水設施及其附屬設施進行改造。武威市博物館根據專家的論證意見提出的實施方案是,擬按照文廟院落布局,合理設計給排水管道、渠井,廟內排水與市政排水銜接;增設常用水龍頭和節能灌溉水閥,給排水設施要經久耐用,冬季防凍;同時,為防止雨水倒灌,需在文廟圍墻外周邊開挖80×60厘米地下排洪暗溝,鋪設預制管道。三項工程合計需要經費76萬元。但由于該館經費困難,無力負擔上述工程費用,辦公室劉主任說,他們已向蘭州市文物局遞交了修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