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循環經濟理念 打造生態工業園區
武威城東生態工業園區是武威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典型。園區以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采用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的生態工業園區(三代園區)模式,以生物化工和食品工業為主導,發揮園區內工業企業相對集中的優勢,進行適度的產業重組。緊緊依托產業優勢,縱向延伸主體產業,橫向耦合相關產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共生體。武威城東生態工業園區是國家農業部批準命名的首批“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范區”,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工業區。目前,園區內工業企業有60多家,主要項目有:30萬噸玉米淀粉、2000噸明膠、3000萬套醫療器械、600萬m2石膏板、5萬件高檔家具和1000噸脫水蔬菜等。工業園區的建設,充分發揮了聚集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了“以工帶農,以農促工”的經濟模式,極大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為了實現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管理的建設目的,武威市、涼州區兩級黨委、政府對制定工業區規劃工作高度重視,舍得花本錢,拿出120多萬元,以建設現代生態工業園區為目標,在國家環境科學院和市環保局的指導下,分別編制了《城東生態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和《城東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建設規劃》。按照上述兩個規劃的原則,由上海浦東新區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城東生態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使園區建設有章可循。園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先期開發3.8平方公里。
為強化管理服務職能,涼州區委、區政府決定工業區管委會和高壩鎮合署辦公,并于5月8日開工建設統辦大樓,統辦大樓建成后高壩鎮所屬機構及駐鎮單位全部進住統辦樓辦公,為園區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為優化投資環境,武威市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武威城東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有關優惠政策》,極大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保證了園區健康快速發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親臨園區調研,現場拍板為園區解決供水、供電等方面的問題,解決小城鎮建設貸款和市區兩級財政扶持問題,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園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市區兩級領導積極協調將一些重大項目選址建設在城東生態工業園區,并要求按規劃布局,有力地支持了工業區的工作;積極動員城區企業搬遷入園,在原址發展第三產業。同時,始終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作為工業區招商引資的首要條件對待,舉市區兩級財力,切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近兩年共投入資金1.8億多元進行建設,基本上達到了“七通一平”,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推動了園區項目建設。
建設高品位的園區,必須引入高質量的項目,有高質量的企業作龍頭,才能加速生態工業鏈的形成,帶動園區生態工業的構建和品位的提升。涼州區實行領導包保項目責任制,區委主要領導與區委、區政府全體領導分別簽訂《重大項目工作責任書》,向全區人民立下“軍令狀”,向全社會公開承諾,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分別包干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和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其它領導包干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定期對項目建設進度進行通報。成立由人大、政協主要領導為組長和副組長的項目工作督察組,對責任項目進行嚴格督察。區委、區政府對部門在工業區所引建的項目進行年終考核,對在項目建設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鄉鎮和部門進行了重獎。在市區領導親自抓項目的帶動下,形成了人人身上有擔子、有壓力的氛圍,采取小團隊招商、節會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去年一年入園建設的項目有16個,到位資金3.6億元。
武威市、涼州區通過對工業區的大力建設,已顯現初步成效。帶動了種植結構的調整。過去涼州區的種植結構比較單一,通過發展龍頭企業,圍繞玉米淀粉、啤酒麥芽、玉米制種和綠色蔬菜等主導產業,大面積的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過去農民每畝地的收入不足800元,通過結構調整畝均收入保證在1300元以上。在推進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利益作為龍頭企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產業為紐帶,利益為核心,突出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訂單生產,努力創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機制,促進聯股聯利產業聯合體的形成,帶動農民致富。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還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部分剩余勞動力直接進入工廠做工,還有部分剩余勞動力從事農副產品的收購、儲運等與農副產品相關的工作,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發展龍頭企業,調整了產業結構,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這一切都最終給農民增加了經濟收入。
武威城東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為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致富起到了促進作用,解決了鄉鎮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過程中不適應新形勢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使農產品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促進了產業聚集,推動了農產品加工業集中連片發展。在生態建設上,企業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實現了企業內部物耗、能耗的減低,提高了資源回收利用,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通過園區、企業和產品不同層次的生態建設,樹立了園區良好的環境和生態形象,為工業生態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在企業管理上,創新思維,轉變觀念,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了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