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專家望“窟”興嘆
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甘肅省武威市,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是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學術界有著“石窟鼻祖”之稱。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天梯山石窟里絕大多數石雕塑像和彩繪壁畫被嚴重破壞,其保護現狀令人擔憂。
記者了解到,除了人為破壞以外,歷史上的一次大地震也對天梯山石窟造成了很大破壞。1927年武威發生了8.3級的大地。在那次地震當中,天梯山明代殘存的26個洞窟被震塌了8個。代表天梯山石窟藝術成就的13號洞窟大佛,右手除了小指以外,其他的4個手指都被震斷了。
據悉,石窟管理處下一步工作重點就是要先把這些因搬運而破損的壁畫和塑像盡快修復起來,等經濟條件好些以后,再進行石窟內壁畫的修復與保護。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也對后世大同石窟、云岡石窟等石窟有著巨大的影響。它不僅保存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而且為研究我國古代洞窟、雕塑、繪畫藝術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但現在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天梯山石窟的許多洞窟,目前仍然是一種自然存在狀態。要想有效地進行修復保護工作,必須沿陡峭的山體修建棧道,人們才可以進入洞窟進行工作。現在則只能是零敲碎打地進行一些局部的修補工作。相關負責人表示,沒有棧道,無法進入洞窟,修復專家也沒有辦法,只能望“窟”興嘆。
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