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要從三套組合拳整體考慮,上游涵養水源,中游管理調度,下游注水恢復,上中下游一起聯動。在這里我再講三句話叫做:恢復生態,結構調整,脫貧致富。這三者要結合,恢復生態就是要把生態恢復好,結構調整就是要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種植結構,然后加快脫貧致富。”———溫家寶總理視察民勤時的講話處于民勤風沙前沿的紅沙梁鄉高來旺村農民袁得清,眼下已是豐收定局了,他家7口人種的22畝棉花,產量在7000公斤左右,按目前的市場收購行情,可賣42000元,除去生產成本,人均純收入在4000元以上。像他一樣,紅沙梁鄉10316人種植的36000多畝耕地,今年90%種植了高效節水的棉花,不僅避免了因風大沙多和干旱缺水帶來的自然風險,而且因為政府的正確引導,特別是一批棉花加工企業在當地的生產經營,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場風險。今年,全鄉3萬畝棉花平均產量在330公斤左右,畝均產值2000元以上。
居于石羊河畔的蔡旗鄉沙灘村農民安殿柱,今年在縣鄉政府支持下建成了一座日光溫室,在科技人員指導下,他種植的乳瓜于10月24日開始上市,每天出售100斤左右,收入200元,到11月26日,他已經收入了6600元。安殿柱高興地對人講,政府號召農民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高效節水農業,真正是為老百姓謀利益哩。
在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薄弱的民勤,老百姓為什么能夠獲得如此好的收成和效益?民勤縣政府縣長盧小亨一語道出個中原因。他說,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適應市場的經濟結構調整,帶動了全縣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數量型向集約型、效益型轉變,讓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
民勤縣以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為基礎,突出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按照“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結構、以水布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從單方水的在工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效益出發,大力壓縮農業人口、擴大非農業人口;壓縮小麥、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積極擴大棉花、飼草等節水高效型產業;壓縮傳統農業,擴大以日光溫室為主的高效設施農業,著力培育畜牧、飼草、瓜果、棉花等優勢產業,全力拉長棉花棉紡、辣醬制品、優質面粉、葵花精煉、特色瓜籽、藥草加工、羊肉精裝、酒類釀造等支柱產業鏈條,相繼建成各類農副產品加工購銷骨干企業518家,組建各類產銷協會108個,有50%的農戶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參與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有2萬多農民進入流通領域。
今年以來,民勤縣將日光溫室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溫暖并舉、種養齊抓、湖壩互補、協調發展”的思路,聚全縣之力強力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目前已完成日光溫室墻體建設7465畝,暖棚2571畝,兩項合計10036座,占計劃任務的100.36%。在具體工作中,民勤縣堅持建設、扣棚、種植、銷售“四配套”,墻體建設與溫棚落戶、扣棚與種植、棚內種植與棚外種植、基地建設與市場開拓“四個兩不誤”,圍繞“五率”(落戶率、培肥率、幫扶率、扣棚率、定植率)抓質量,圍繞“五難”(發動群眾難、溫棚落戶難、資金籌措難、配套建設難、產品銷售難)抓突破,圍繞“五幫”(包鄉領導幫思路、商流部門幫銷售、農牧部門幫技術、政法部門幫穩定、宣傳部門幫造勢)抓責任,加快了工程建設進度。按照“政府推動+農戶+保險公司”的運作方式,推行日光溫室財政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建立防范日光溫室經營風險的新機制。由縣政府授權具有相應資質的保險公司,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業務;縣財政建立財政農業保險補貼專項資金,為日光溫室經營戶實行保險費補貼。產權主體為農戶的,保險費由財政補貼50%,農戶自籌50%;產權主體為承包經營大戶的,保險費由縣財政補貼10%,承包戶自籌90%;縣財政按實際投保金額,將財政補貼資金一次性撥付承保的保險公司。目前,夾河、大灘、泉山、收成等鄉鎮的2300多農戶為自己的日光溫室投了保。縣上先后撥付日光溫室建設補貼資金2100萬元,市縣幫扶部門單位落實幫扶資金220.505萬元,信用聯社等涉農金融機構落實貸款777.6萬元,群眾自籌建設資金5800多萬元;各鄉鎮為建棚戶每座溫棚補貼資金1000元至3000元。市縣幫扶干部從宣傳、資金、技術、項目等方面,積極幫助各鄉鎮落實工作任務。全縣科級領導干部每人幫扶資金2000元,有33個部門單位超額完成任務;財政供養人員每人暫存一個月的基本工資作為日光溫室建設貸款擔保基金,全縣5200多名財政供養人員共儲存擔保基金762萬元;財政供養人員每人聯系認領一座日光溫室,現已認領4141座。幫扶部門單位為日光溫室建設幫扶化肥136噸,水泥200噸,組織干部職工開挖輸水管道2000米,并采取干部擔保、聯戶擔保等多種方式,幫助建棚農戶解決貸款問題,真正做到了一幫到底,完不成任務不脫鉤,不見效益不斷線。組建了全縣技術服務總隊和13個鄉鎮技術服務分隊,建立了由940多人組成的縣鄉村社四級日光溫室技術服務網絡,落實“單位包區域、領導包鄉鎮、技術人員包戶包棚”的技術承包責任制。制定了《日光溫室技術培訓券管理使用試行辦法》,縣財政列支日光溫室培訓經費50萬元,為日光溫室種植戶每戶免費發放50元培訓券,農技部門將技術人員的姓名、單位、技術特長等情況印成過塑卡發給農戶,由農戶根據自己的技術需求和疑難問題,自主選擇培訓專家和內容進行菜單式培訓,變被動式培訓為主動式培訓,先后發放光盤200套、600張,培訓券1500套,技術服務明白卡1500張,階段性建設技術資料1萬份,《日光溫室實用技術》讀本1萬冊,培訓農民2.5萬人次。按照強化基地、種苗繁育、儲藏加工、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和市場營銷“六大體系”建設,落實鄉鄉有技術服務隊伍、鄉鄉有種苗培育基地、鄉鄉有產品銷售訂單、鄉鄉有部門幫扶隊伍、鄉鄉有金融服務人員、鄉鄉有領導責任“六個鄉鄉有”的要求,招商引資2500萬元新建了城東工業園區瓜菜交易市場,占地面積79.6畝,年底建成投入運營;薛百宋和、大壩六溝、三雷中陶、蘇武西湖、收成宙和瓜菜簡易批發市場已建成使用。先后與山東壽光先行公司等多家銷售企業簽訂了日光溫室產品銷售協議6900多畝。
民勤縣揚長避短,根據市場需求,在水資源極度匱乏的湖區四鄉鎮及壩區部分鄉鎮,通過信息引導、科技服務、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加強病蟲害防治等措施,大力發展耗水少、效益高的棉花產業。縣上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38家棉花加工企業,以“農戶+基地+企業”的模式,帶動棉花產業化經營,由此減少了農民的市場風險,增強了群眾種植棉花的積極性,全縣棉花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27萬畝。根據農牧部門分析測算,今年種植棉花平均畝產297公斤,籽棉總產量可達81.56萬噸,市場銷售價格為6元/公斤,平均畝收入1782元,實現總收入48773萬元,棉花種植畝灌水量為290立方米,棉花生產單方水效益可達5.79元,經濟效益和節水效益非常明顯。
按照“產業化生產,區域化發展”的思路,民勤縣積極引導農民種植商品辣椒7萬多畝,成為全省種植規模最大的縣。為了加快辣椒產業的發展,縣農業科技部門的技術人員對村社干部和農戶進行集中培訓,發放資料,指導群眾由原來的露地栽植發展成露地地膜直播及溫室育苗,大田移栽。各主產區鄉鎮還組織經營大戶、農民經紀人成立辣椒產銷協會,從種植到銷售提供一體化服務,形成了“支部+協會+企業+基地+農戶”的辣椒生產經營格局。品種的優化、技術的提高,大大提高了辣椒產量,提升了辣椒品質,吸引了山東、重慶、江蘇、內蒙古等十多個省市的客商前來收購。國外客商也紛至沓來,韓國有多家公司在雙茨科、泉山、東壩等鄉鎮設立了多個收購點,競相收購。據農牧部門測算,今年種植辣椒畝產鮮椒3000公斤左右,總產可達21.06萬噸。目前,辣椒銷售價格持續上揚,單價達1.02元/公斤,畝收入3060元,全縣僅辣椒種植就為農民帶來21481萬元的收入。
發展草畜產業是民勤縣找準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切入點,縣鄉兩級政府采取半價供應種子、補貼河水費、以獎代補、貼息貸款等辦法,在全縣大力實施以草場圍欄化、圈舍溫棚化、畜群改良化、防疫程序化、飼草基地化為標準的設施畜牧業開發示范工程和草原“三化治理”示范工程,以“良種、良法、良料、良舍、良醫”為標志的科技投入,推動了全縣草畜產業的快速發展。今年,全縣新增飼草面積8.5萬畝,建成規模化、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21處,新增暖棚養殖2571畝,新增暖棚養殖戶2188戶,圈舍建筑面積達到175040平方米,其中養牛32戶,養羊1930戶,養豬198戶,養雞28戶,入圈畜禽達到2.6萬頭只,全縣僅羊只飼養量就達142萬只。畜牧業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