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目標轉型跨越 自加壓力富民強市
——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就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本報記者 馬順龍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描繪了未來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為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武威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結合實際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與全省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就此,近日記者訪問了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
調整目標,自加壓力,全力推動科學發展
記者:火書記,您好!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武威市是怎樣結合實際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的?
火榮貴: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閉幕后,我們迅速召開市委常委會議和市委常委擴大會,重點研究確定了兩件事:一是調整確定了2012年到2016年的奮斗目標;二是制定了落實“八個發展取向”和“十大重點行動”的具體實施方案。
去年武威市第三次黨代會提出,武威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經濟總量保持兩位數增速,主要經濟指標比2011年翻一番、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總計達到2000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5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5億元。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閉幕后,按照省黨代會精神和今年2月王三運書記考察武威時的要求,我們分析市情,找準差距,自加壓力,決定調整奮斗目標,確定到2016年五年累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000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8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4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省各市州排序“保七爭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河西平均水平。
調整確定這個發展目標既是貫徹省黨代會精神的要求,也是武威自身發展的需要。非資源地區加快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自加壓力!
記者:“八個發展取向”和“十大重點行動”是這次省黨代會報告的精華,武威如何實施。
火榮貴:我們以“八個發展取向”為指導,結合武威實際,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了人才支撐、創新驅動和聯村聯戶、多級突破、項目帶動、扶貧攻堅、全民創業、生態屏障、文化提升、效能風暴、和諧構建、先鋒引領等12個實施方案。這些實施方案,突出了抓主抓重,在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的同時,緊緊抓住牽動全局的重點工作、事關長遠的重大問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任務,集中力量實現突破,完善相應的各項政策措施,把決策部署變為利于工作的具體措施,把原則要求變為便于執行的具體辦法,做到逐項研究、逐條細化、逐個落實,將每個發展取向和重點行動都落實到人,納入目標績效考核內容,切實把發展取向變為行動,把重點行動的要求變為生動實踐。
記者:王三運書記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說:項目是支撐發展的載體,也是轉型跨越的保證。武威近兩年抓項目已有成功的經驗,實施項目帶動行動還有什么新舉措?
火榮貴:王三運書記說,今天的項目數量就是明天的經濟總量,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武威貧困落后、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固定資產投資嚴重不足。要加快發展,最核心的就是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我們堅持“以發展凝聚人心、用項目衡量政績,不拘一格用人才、無中生有抓項目”,動員全社會全力以赴抓項目。對已經開工的項目加快建設進度,力促項目早日建成發揮效益。今年至5月底,全市續建和新開工的項目達600多項,目前在建項目總投資超過了1200億元,到年底爭取完成500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這些項目大多數是無中生有爭搶來的項目。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理念,實現富民強市目標
記者:武威要落實提出的奮斗目標,還有哪些具體的思路、辦法、措施,真正實現富民強市的目標。
火榮貴:我們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首先是大力實施城鄉融合戰略。以“金色大道”為軸線,把武威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建設成為“工業新型化、城鎮帶狀化、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這是王三運書記命名和提出的要求。武威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是立足武威處于全省發展后進階段的基本市情,針對城小鄉大、工弱農強、城鎮化水平低、以城帶鄉能力弱、以工促農條件不具備的實際,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作出了以金色大道為中軸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的決策。我們正在按照“交通軸+葡萄串+生態綠地”的模式,建設金色大道,構建核心區脊椎和主動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組團發展,形成“一軸雙城三組團”的主體布局,構筑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二是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進傳統農業區向新型工業化轉型。以改善交通條件提升區位優勢,堅持引項目、找礦藏、建園區、上規模、創品牌、增效益,力爭3到5年打造能源電力、特色化工、冶金建材和新材料、裝備制造、特色食品等百億級產業集群,培育5個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5個銷售收入百億級的工業園區,構建具有比較優勢的新型工業體系。
三是實現農業結構調整新突破,增加收入富民。建立“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的主體生產模式,實現傳統農業向節水高效現代農業的跨越,加快建設新農村。著力培育壯大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2016年達到20萬畝;以養殖暖棚為主的畜牧業,達到30萬畝;以葡萄、紅棗、優質梨、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業,確保達到100萬畝,爭取實現150萬畝的目標。建設灌區節水高效農業、山區旱作農業現代農業區。力爭實現戶均2畝棚、2畝經濟林,人均1畝節水高效大田,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加快新農村建設。制定實施村鎮規劃和村莊整治規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改造農村危房20萬戶,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快沼氣建設。實施扶貧攻堅行動,轉變扶貧方式,推進工業扶貧。加快實施海拔2800米以上高深山區農牧民“下山入川”工程,力爭移民7萬人。
四是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推動生態屏障行動。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中心,打好“三套組合拳”,破解“結構性缺水”命題。遵循“南護水源、中調結構、北治風沙”的方針,統籌抓好節水、造林、治沙、防污四個重點,探索建立“國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撐、農民有收益”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促進生態持續好轉。今年,已完成人工造林44萬畝。
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
記者:要落實好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使武威提出的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用什么來保障推動?
火榮貴:首要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公共資源行業管理“市區合一”體制。深化水權水價改革。形成水價制度、水資源配置管理和水權交易模式,實現水資源商品化,推動水資源從高耗水、低效益向低耗水、高效益行業的優化配置。圍繞建設省級創新型試點城市、重點領域和產業發展,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堅持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并重,管好用活國土資源,提高城市土地資產收益,用活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壓減耕地特殊政策,積極實施“以土地換項目”政策。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
第二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人才開發計劃為重點,擴大“三牛效應”,完善落實更加靈活、開放、務實、管用的人才政策,以開發和引進重點項目、重點行業、重要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為著力點,全面落實武威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不拘一格,廣開選賢之門,拓寬任能之路,為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三是以“效能風暴”改進干部作風。在全市集中開展以提高行政效能為主要內容的“效能風暴行動”。主要任務是深化效能建設簡政放權、陽光政務、提速增效、便民服務、制度保障、誠信建設“六大行動”,實施效能問責集中督查、組織暗訪、有獎舉報、媒體曝光、民主評議、責任追究“六項舉措”,著力整治效能方面十個突出問題,鏟除影響機關效能的痼疾頑癥,促進機關效能大幅提升。同時,學習借鑒宿遷模式,成立了大督查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專門督查機關干部作風、工作落實等方面的情況,形成大督查的格局,切實轉變機關作風,推動抓落實,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