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靚宜居宜游 率先實現轉型跨越
——張掖市委書記陳克恭就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本報記者 張學明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描繪了我省未來五年科學發展、轉型跨越、民族團結、富民興隴大業的宏偉藍圖,提出了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重大歷史使命。站在新的起點上,張掖將如何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的資源稟賦,彰顯多姿多彩的特色優勢,在生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就的基礎上,做大做靚宜居宜游,率先實現全市經濟轉型跨越發展?就此,記者專訪了中共張掖市委書記陳克恭。
突出重點 結合實際 統籌兼顧
記者:陳書記,您好!當前,全省上下掀起了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的熱潮,張掖將如何貫徹落實大會精神?
陳克恭: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轉型跨越、民族團結、富民興隴這一主題,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這一重大歷史使命,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從戰略方略上做了科學謀劃,從工作措施上做了系統部署,從目標任務上做了精確定位。我認為,貫徹和落實好黨代會精神,關鍵在于三點:一要突出重點,即突出轉型跨越這個重點;二要緊密結合實際,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找出符合自身特點的轉型突破口、跨越支撐點;三要統籌兼顧,即處理好重點與全面的關系,正如王三運書記在張掖調研時所講的要處理好“一”和“多”的辯證關系。從張掖來講,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順應時代潮流,搶抓政策機遇,牢牢把握率先實現轉型跨越的總基調和做大做靚宜居宜游的戰略基點,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途徑,把建設生態經濟功能區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經濟之路,在轉型中實現跨越,在跨越中實現轉型。
彰顯特色優勢 建設宜居宜游
記者:結合張掖實際,有哪些具體舉措?
陳克恭:從張掖來講,就是要以“八個取向”為引導,以轉型思維去重新認識“一山一水一古城”的資源稟賦,在此基礎之上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經濟功能區,使張掖成為一個宜居宜游的生態文明城市。宜居宜游是當前最強勁、最有力的內需,是張掖落實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轉型跨越的支撐點。
張掖位于多姿多彩自然生態景觀線與絢爛神奇絲綢之路文明線交匯的金色十字上,因地處中國地形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與第二階梯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分界段,富集雪域高原和大漠戈壁的極端地貌;又因黑河貫穿全境,境內有在中國第三階梯才能見到的猶如江南秀色景觀的地貌景觀。沿黑河流域,既可看到冰川雪山、森林草場,又能見著沙漠綠洲、丹霞丘陵,還能領略沼澤濕地、湖泊葦溪,是一個能夠把中國三大階梯自然奇觀匯聚在一個“鏡頭”里的生態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講,張掖是中國地貌景觀的大觀園。圍繞“一山一水一古城”的基本屬性,突出宜居宜游這個重點,順應時代要求,發展生態經濟,市場空間之廣、發展路徑之多對張掖來說前景無限廣闊。因此,我們把做大做靚宜居宜游作為工作的戰略基點、聚焦發力的方向和重點,著力建設宜居宜游金張掖,充分彰顯“多姿多彩多優勢”。實現張掖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統籌處理好“一”與“多”的辯證關系,努力實現“一”到“多”的辯證轉型。“一”是基礎和前提,“多”是必然結果。沒有“一”就沒有“多”;沒有“多”,“一”就失去了意義。“通于一而萬事畢”,“一業興則百業旺”。只要突出宜居宜游這個重點,或者說守住宜居宜游這個“一”,實現張掖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生態綠色持續發展就一定會成為必然。我們將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落實、力求突破:
一是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為重點,加快建設生態經濟功能區。對于張掖而言,生態建設不僅是貢獻和責任,更是機遇和產業。我們將按照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建設要求,以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為依據,積極探索建立生態補償、綜合開發、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體制機制,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聯合周邊市縣建設生態經濟功能區,使其覆蓋的范圍更廣,涵蓋的內容更豐富,在區域發展中的功能更全。
二是以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為載體,加快建設區域性中心旅游城市。依托張掖獨特的西域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黑河濕地、丹霞地貌、祁連山自然風光等優勢資源,加快大佛寺文化產業園、黑水國考古遺址公園、祁連玉文化產業園、中華裕固文化走廊、張掖國家沙漠體育公園、平山湖丹霞國際影視城等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力爭將張掖打造成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范區的核心區。深入開展“旅游發展年”活動,在已建成5個4A級景區的基礎上,啟動建設張掖大佛寺5A級景區和沙漠體育公園等5個4A級景區,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功能突出、支撐作用明顯的精品旅游項目,將張掖打造成為“七彩丹霞、濕地之城、裕固家園、戈壁水鄉”的旅游目的地和區域中心旅游城市。國務院有關部門出臺的《關于金融支持旅游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我們做大做靚宜居宜游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將采取有力措施,大膽探索景區所有權、管理權與經營權相分離,采取項目特許權、旅游景區門票和經營權質押,景區建設用地、林權等優質營運性資產抵押和收費權融資等方式,拓寬投資融資渠道,把優質旅游資源轉化為優質旅游開發資本。
三是以實施全省“十二五”城鎮化發展規劃為契機,加快建設水天一色的生態城市帶。《甘肅省“十二五”城鎮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全省將打造六大城市片區,甘州—臨澤城市片區就是其中之一,這使我們的生態城市建設既有了政策支持,又有了規劃支撐。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以甘州區為“龍頭”的黑河沿岸生態城市建設,打造沙漠戈壁中永不落幕的水天一色城市帶;其他三縣區為輻射延伸區,建好城市新區,努力打造環境宜人、個性鮮明、充滿活力的特色城市。
四是以國家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建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農業是張掖的優勢,我們要將張掖國家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打造成省內乃至國內一流的現代農業試驗示范集散地、特色產業培育樣板區、農民培訓實訓基地,大力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圍繞“張掖玉米種子”這一品牌,加快國家級雜交玉米優勢繁育基地建設,推動玉米制種產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繼續按照“生產專業化、生活社區化、環境田園化、農民知識化”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強力推動全市的新農村建設再上新臺階。
五是以現代物流和新型工業為支撐,加快發展通道經濟。發展現代物流業和新型工業,是我們發展通道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加快現代物流城建設,力爭將其建成河西一流、西部超前的信息港、停泊港、服務港、交易港和會展區。全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西龍熱電、新生態等生物質能發電和大龍山等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形成水電、風電、光電、生物質能發電齊頭并進的新能源發展格局。
聯村聯戶聯項目 圍繞中心抓落實
記者:在全省開展的“雙聯”行動中,張掖提出了“聯村聯戶聯項目”,確定由16名市級領導聯系全市21項重點項目,這是基于一種怎樣的考慮?
陳克恭:正如省委王三運書記在黨代會報告中所講的,轉型跨越關鍵在黨,根本在人。我理解,“聯村聯戶、為民富民”這一戰略部署,是一項把經濟建設與思想政治建設融為一體的重大舉措,不僅解決了不善于圍繞中心工作抓思想政治建設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不善于靠思想政治建設保障和推動中心工作的問題。張掖市按照省委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在聯村聯戶基礎之上實行聯項目,圍繞宜居宜游這一戰略基點,列出事關全市發展大局的21項重點工作,由16名市級領導每人聯系1至2項,依托分工同時又打破分工界限,進一步強化對重點工作的領導。這樣我們每個人手里邊都有個“一”,都有了重點,大家合起來就形成了“多”,這一過程既是我們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的過程,也是我們用思想政治建設來推動中心工作的過程,我們決心一定要抓好落實、務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