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記者 曹義成
3月2日,春寒料峭,記者來到距武威城南50公里處的天梯山石窟,站在黃羊河水庫厚厚的冰層上遠望,大佛窟中高30米的大佛依山而坐,雍容典雅,莊嚴肅穆。天梯山管理處副主任盧秀善介紹,位于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的天梯山,因山峰巍峨,陡峭峻拔,山有石階,高入云霄,形如懸梯,故名天梯山。
“若夏天來這兒,乘船至庫中,會看見大佛腳下碧波蕩漾,頭頂白雪皚皚,薄云纏繞其身,構成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盧秀善說,“我們看到的大佛窟是唐代興造的,它和石窟中最有價值的北涼洞窟同屬我國國寶級石窟。”
記者沿新修的水泥路依山而上,來到洞窟前。站在大佛窟前的圍堰拱壩上,就能看見大佛窟內南北兩壁繪的大幅壁畫,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艷麗,形象逼真。往前行走,大佛窟左面和上部的17個小洞窟因侵蝕嚴重,已呈自然石洞狀態,洞窟內還殘存一些塑像和壁畫,雕塑中有北魏石佛頭像,北周、隋菩薩像和唐釋迦說法像。壁畫保存不多,但多重疊,有的達5層,在剝離的重層壁畫中露出北涼、北魏、唐等殘畫,其中北涼壁畫,菩薩像直鼻、大眼、厚唇、白鼻梁、寶冠卷發,上身半裸,腰裹長裙,西域早期壁畫特征明顯,具樸拙之美。
盧秀善告訴記者,天梯山石窟是在天梯山天然洞穴的基礎上創鑿,最早由北涼王沮渠蒙遜開鑿,距今有1580多年的歷史。自北涼后,北朝至隋唐陸續興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據明正統十三年《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天梯山石窟在當時有26窟,大佛窟前建有寺院樓閣,窟頂建塔一座,壯觀宏大。后經歲月侵蝕,尤其是1927年當地發生大地震,窟前大部分寺院建筑和石窟被損毀,有的掩埋于地下。現今石窟僅存洞窟18個,計北涼、北魏10窟,唐4窟,殘破4窟。1958年,因在天梯山石窟對面修建黃羊河水庫,省上將距地面幾十米高小洞窟內的塑像、壁畫搬遷至省博物館保存。
天梯山石窟不僅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影響深遠,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被史學界譽為“石窟源頭、石窟之祖”。據史料記載,云岡、龍門石窟就是由涼州高僧或工匠參與修建的。
“近日,天梯山石窟90多平方米的壁畫和30尊佛像、佛頭的修復工作已完成,通過了階段性驗收,天梯山石窟系統修繕保護邁出實質步伐。”盧秀善說。
為使天梯山石窟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和合理開發利用,近年,武威市、涼州區政府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針,加大了對天梯山石窟的修復和文物的搶救以及旅游設施的建設。多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先后完成了大佛窟圍堰拱壩、通行隧道、一號溝護坡、大佛窟危巖加固及七尊塑像的維修,修建了陳列館、停車場及道路。一期保護工程的完成,為天梯山石窟文物保護、復原和旅游開發創造了條件。
2006年,按照不可移動文物盡可能在原址、原位保護的原則,存放于省博物館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天梯山石窟120平方米壁畫和32尊佛像、佛頭回歸武威。同年底,《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畫搶修方案》被國家文物局審批立項,天梯山石窟管理處先后邀請敦煌研究院和省博物館文物修復專家,開始對該批文物進行“原汁原味”的修復。
2010年底,《天梯山石窟文物保護規劃》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天梯山石窟整體修繕保護和景區建設迎來歷史性機遇。按規劃,國家將投資1.33億元,用21年時間,分近中遠三期,重點完成天梯山石窟賦存巖體及洞窟本體的防護加固、保存現狀監測、大佛窟窟檐和圍堰壩加固、石窟壁畫塑像修復展示及博物館的改擴建等工程。目前,系列保護修復工作及控制區綠化、道路等基礎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據介紹,武威市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102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下一步,全市上下將緊緊抓住我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機遇,科學規劃,積極爭取項目,加大地方財政投入,保護、開發、傳承好境內的各類文物遺址,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