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張家川換新顏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市建設紀實
本報記者 姬建中 通訊員 馬小平

張川新貌 攝影:馬存福(配圖:天水在線)
春暖花開的4月,沿著后川河一路走進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股股項目建設的熱浪迎面撲來,建設工地上,車輛穿梭,機聲隆隆,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張家川縣,這座曾經沉寂多年的縣城,正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謀劃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6年,張家川縣新建、續建項目84項,總投資2.2億元,共爭取各類國家投資項目74項,總投資1.76億元。招商引資簽約項目7項,引進資金1.4億元,到位資金8171萬元。引進的項目和資金的及時到位,成為該縣近年來發展抓項目的一個亮點。
項目建設的全面鋪開,使張家川縣域經濟發展邁上了快車道,各項經濟指標快速增長。
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7.4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165萬元,較上年增長40.2%;財政支出完成3.04億元,較上年增長2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22億元,增長27.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60元,較上年增長10.4%。
為了弄清楚張家川經濟發展緩慢的癥結所在,使落后的張家川迎頭趕上去,張家川縣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上任后,縣委書記蒲軍、縣長馬小龍先后主持召開了10多次座談會,集思廣益,分析制約張家川經濟發展的瓶頸,進一步理清了發展思路。縣委書記蒲軍在縣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明確指出,等待觀望,只會拉大差距,只有奮起直追,才是真正的出路,才能縮小與周邊縣區的差距。縣上也明確提出了突破主攻方向:部門轉作風、鄉鎮轉職能、村級抓班子。在全縣廣大干部思想上要樹立“凝聚力量、加壓提速、全力推進、奮起直追”的決心和“不發展是最大的不穩定,不發展的穩定不能給群眾帶來實惠”的理念,逐步把張家川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隴東南畜牧大縣”、“天水市礦業基地”和“天水市特色旅游區”。
干部考核制度的創新,激發了廣大干部搶抓機遇建功立業的熱情。
今年初,縣委、縣政府在全縣工作會上,對去年綜合目標責任考核排名最后三名的鄉鎮領導和部門領導予以通報批評,并作為重點整改單位,對班子全體成員談話誡勉,主要領導向縣委、縣政府寫出書面檢查;對排名在前三名的鄉鎮和部門予以重獎,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全縣干部的競爭意識和發展意識。
同時,還在縣級領導干部中全面推行了“四包四聯”(包鄉鎮、包村、包項目、包貧困戶和聯系學校、聯系企業、聯系專家、聯系宗教界上層人士)的責任制,并在縣委、縣政府兩套班子和重點部門實行“滿周足月”工作制度,放棄“雙休”日,全力投入工作。
面對城市建設上的嚴重滯后,去年下半年,張家川縣領導提出,“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加快新區建設速度”的思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僅去年舊城改造完成重點改造地段3處,完成拆遷96戶,拆除建筑面積6700多平方米,支付拆遷費達301萬元,并得到了廣大群眾尤其是信教群眾的大力支持。去年8月份,縣委、縣政府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決定采取縣級領導包抓,幫扶單位承擔水泥、張川鎮組織群眾投工投勞投料的方式,硬化城區小巷道40條,硬化面積49600多平方米,修筑排水渠2700平方米。
為了又好又快地發展縣域經濟,全面提升城市建設品位,改善縣城面貌,縣委、縣政府確立了“跳出老區建設新區,建設新區帶老區”的城市建設新思路。特別是去年9月份,縣委縣政府樹立經營城市的觀念,以1441.08萬元成功拍賣了首宗國有土地使用權,盤活了城區土地資源,極大地彌補了縣城建設資金的不足。今年縣上集中必要的財力實施“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年”活動。在舊城區改造上,投入600萬元,完成涉及171戶、2萬平方米的拆遷任務;投資2800萬元,對縣城環城西路、中城北路、阿陽路、和平路、濱河路等5條街道實施擴建改造,打通縣城四大出口,形成環線城鎮道路網絡。目前,已完成拆遷90戶,拆除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支付拆遷費130萬元。實施集中供熱改造;新建市政廣場和市民休閑娛樂廣場各1處,建成后將結束張家川廣大老百姓沒有自己的休閑.娛樂.晨練場所的歷史;完成星月花苑商業住宅小區一期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星月花苑一期工程完工之后,將建成長350米、寬15米,形成集五金交電、小百貨等商品于一體的貫通南北的商業步行一條街。同時積極招商引資,實施中城南路等3處近58.01畝土地資源綜合開發,盤活資源存量,推進舊城改造。在新區建設上,以縣行政綜合中心和市政廣場、公安指揮中心、體育館等建設為重點,投資4000萬元,建設新城區4.71萬平方米。城區建設征地422畝,現已征300畝。
與城市基本建設相呼應的則是三大工業園區建設。新一屆縣委、縣政府認識到,張家川經濟發展緩慢的另一個根本原因是缺乏能夠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因此,張家川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想辦法,抓落實。為此,縣委、縣政府依托縣域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創辦“清真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園區”、“龍山鎮皮毛加工業園區”和“恭門鎮礦產業開發園區”三大工業園區。縣上四大班子領導多次深入現場調研、論證。年初,已完善了三大工業園區建設規劃,組建了專門領導機構和園區管委會。為了加大園區建設,縣財政拿出了300萬元,建立了工業園區建設基金。目前,張川鎮清真食品加工園區和恭門鎮礦產業開發園區已付諸實施;龍山鎮皮毛加工業園區也制定了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入園企業,鐵冶煉廠、皮毛加工、文具生產等項目已初步達成投資意向。
張家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建設了一批多年想建而沒有財力建的骨干項目,辦成了多年想干而沒能辦的實事、好事。新舊城區改造,三大工業園區建設,將給張家川縣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