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揭曉的中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甘肅天水張家川戰國墓地榜上有名,從而一舉在國內外名聲大震,最近考古學者更是從張家川戰國墓地有驚人發現,而這一發現有可能使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形成年代向前推進100多年。
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屬于搶救性發掘,共清理被盜墓葬3座,出土金、銀、銅、鐵、陶、骨以及瑪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余件。墓道中各發現隨葬車4乘、墓室各一乘,車乘裝潢極度豪華。這類車乘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罕見。隨著考古發掘的進行,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發現的戰國墓所反映的多元文化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關注。根據已出土的豪華隨葬車、玻璃器、大角羊形飾件、鏟足鬲等遺物,專家初步認為,中原周秦文化、西方異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部戎人文化在這一墓地中都有所反映。
負責現場考古發掘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周廣濟對記者介紹說,車乘制度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征,張家川新發現的隨葬車裝飾精美,無明顯使用痕跡,為禮儀所用,它所反映的文化與中原周禮及秦文化有著直接關系;而玻璃器傳統上認為不是中國本土所產,應是西方傳來的;大角羊及其他動物形飾件,明顯帶有北方草原的文化風格;鏟足鬲則為當時生活在西邊的戎人遺物。
在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發掘出土了“連珠紋釉陶杯”,釉陶杯通體飾淡藍色釉,腹下部裝飾七層連珠紋,敞口小平底。很多學者看后認為該類器物應為西方文化之器,為中西方交流的產物,并認為該類器物應屬于早期玻璃器,來自西亞。
國家文物專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認為這一出土文物證明此地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就已與西亞地區有聯系和交往。傳統上認為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后逐漸出現。東起我國古都長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經過張家川馬家塬、河西走廊等地,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區),即今天人們所稱的“絲綢之路”,而“連珠紋釉陶杯”的出土,則使絲綢之路的形成年代至少提前了100多年。